整合:按照市場規律重組國企
    2007-12-28    本報記者:劉亢 劉健 王金濤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全面減輕國有企業債務負擔之後,重慶走出了國企改革的第二步棋——整合。
  從2003年8月到2007年10月,重慶市屬重點國有企業集團4年間由39家減至21家,國有資産規模卻由1700億元增至5329億元,排位由全國第十九位躍升至第七位。與此同時,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重慶市屬國企集團由1家攀升至16家。巨大的變化歸功於重慶市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重組的成功又得益於市場化整合。
  讓一元化優勢企業併入混合性控股集團,實現互補性整合,是重慶國企重組成功的一大秘訣。重慶化醫控股(集團)公司的前身是重慶市化工局和醫藥局。2000年8月,重慶市取消八大工業局,化工局和醫藥局在分離行政職能後,成立化醫集團公司,變成了“翻牌”公司。到2004年底,化醫集團儘管經過內部改制和重組後有所改善,但沉重的債務包袱使其依然步履維艱,債務經過重慶渝富資産管理公司打包處置後,資産負債率依然接近70%。與此同時,一度瀕臨絕境的原核工業總公司建峰化工總廠卻絕處逢生,在成功轉産氮肥後,成為全國優秀化工企業。截至2004年,建峰化工總廠資産負債率不足20%,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如何使化醫集團徹底脫困?重慶市政府決定讓建峰化工總廠於2004年11月併入化醫集團。整合後,集團的資産負債率不到30%,使集團的信用大大增加,也為化醫集團的搬遷企業解決了燃眉之急。集團所屬的天原化工廠位於重慶主城區嘉陵江畔,幾年前就提出搬遷,搬遷地點卻一直沒有着落。兩大企業整合後,建峰總廠在涪陵區儲備土地成了天原化工廠的新廠址,搬遷難題迎刃而解,搬遷後的天原化工總廠還和建峰總廠合資成立了天原化工有限公司。
  靈活運作股權做大國有資産,是重慶市國企改革的一大亮色。近年來,重慶市涌現出兩大商業企業:商社集團及重慶百貨股份公司。前者是國有企業,後者是上市公司,當時法人股中雖然有國有股,但國有股的話語權已經不起決定作用。1995年重百上市時,國有股份佔35%,但國有股權代表重慶市華貿國有資産管理公司後來又將17%股份轉讓給了重慶路橋公司,股權降為18%,而重慶路橋的大股東是民營企業。後經股權變更,重慶路橋在重百股份的實際控制股權已達19%。
  在多年來想重組兩大商業企業卻無法實施的情況下,重慶市開始了新的嘗試。市政府首先下發文件,把華貿公司在重百股份中的18%股份無償劃轉給商社集團,使商社集團成為重百股份的股東。然後,商社迅速收購了小社會法人股,使自己的股權達到21%,成為重百最大的股東。在擁有最大話語權的情況下,商社集團向重慶路橋公司要求回購其股份。經過反復談判,商社以9000萬元回購了重慶路橋股份,使自己的股權佔到了40%。除去20%的流通股,商社集團已佔據了絕對控制地位,剩下的法人股權則分屬於其他國有企業。這樣,商社集團以兩次股權收購的方式,完成了自己和重百股份的整合。
  如何讓重組企業成為有機整體而非“貌合神離”,是國有企業重組中的頭號難題。重慶市國企重組本着資産向優勢企業集中、資本向優秀企業家集中、資金向優秀産品和核心産業鏈集中的原則,讓優秀企業家整合併經營國企,創造性地解決了這個難題,實現了“1+1>2”的目標。
  重慶市國資委主任崔堅説,通過國企重組,重慶市國有資産布局更合理,産業更集中,優勢集團和超大型集團發展能力更強,資源配置能力更優,國有企業的“板凳”和“帽子”也更少了。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