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諾基亞全球副總裁鄧元鋆在諾基亞“完全互聯生活2008”大會上透露,截至第三季度公司總共在中國售出5050萬部手機,同比增長38%。相比國際品牌手機在中國的大紅大紫,國産手機在2007年的銷售情況並沒有太大起色。波導、夏新紛紛宣布2007年虧損,而新興的天語、金立還不足以對國際品牌産生衝擊。
老牌國産手機更新速度慢
12月23日下午,《市場報》記者到國美電器馬甸店選購手機,一進手機賣場便看到絕大多數消費者都聚攏在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國際手機櫃&前諮詢。由於銷售人員有限,以至於一位消費者連續問了3次“N72現在賣多少錢”都無人應答。相比之下,不遠處的國産手機櫃&前門可羅雀,消費者大都匆匆走過,很少有人駐足諮詢。 “來這裡買手機的顧客很少光顧國産手機,你也知道手機這種産品大家都想追新,而且使用的年輕人較多,誰想用一部功能老舊的手機啊。”一位銷售人員介紹説,“來買國産手機的多是中年人,他們也都是本着支持國貨,相信老牌國貨品質的心理,但這種消費者畢竟是少數。”據專賣人員介紹,國産手機廠家推出新的品牌手機速度慢,落後外國企業一到兩個季度,許多國産廠家是在外國品牌手機上市幾個月後才推出類似的手機。 南方高科一位人士直言不諱地道出了個中隱情:“國內廠商在技術研發方面較弱,導致了技術和産品更新速度比較慢。”數據顯示,2007年前三季度,國內品牌手機上市的新品佔全部新品機的36%,比外資品牌機少了近30個百分點。如智能手機拍名片技術,諾基亞、三星等國外品牌最早把這種技術嵌入到其高端商務手機當中;而在手機核準制取消後,國內品牌才紛紛開始嵌入該技術,海信手機引入了拍名片技術,天宇也將拍名片技術由半自動化升級到自動化。
新興品牌遭遇“信譽危機”
面對櫃&專賣和實物零售的競爭不利,許多國産手機廠商紛紛選擇了電視直銷這條新渠道,特別是金力、斯達康等新興的國産手機企業都將自己的産品推上熒屏,推出了“光能手機”、“待機王”、“商務王”等産品。那麼,這些手機産品真的名副其實嗎? 據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報道,手機製造商華宇盛泰在廣告中稱,售價1580元的華宇盛泰K888光能手機,只要有光,就不會斷電。手機的生産商——
深圳華禹通訊科技公司也介紹這款手機在陽光下充電20分鐘,可以通話8分鐘。然而,《經濟半小時》記者委託深圳電子産品質量檢測中心進行的測試顯示,在陽光下充電20分鐘,華禹盛泰竟無法開機;在燈光下充電20分鐘,華禹盛泰同樣無法開機;在燭光下充電20分鐘,華禹盛泰還是無法開機。 購買了“用蠟燭光就能充電”手機的方先生抱怨道:“放在太陽下暴曬也沒多大效果,還讓同事笑話了好多天”。“電視直銷出售的手機,消費者無法當場鑒定,而電視直銷給消費者的退貨時間又很短,這些都加劇了消費者的購機風險。而且,消費者退貨也往往會遭遇重重‘關卡’。”一位通過電視直銷購買手機的消費者告訴記者。面對退貨困難許多消費者最終只能選擇“認倒楣”。而直接引發的後果就是消費者對國産手機,特別是新興國産手機的不信任。從不想買國産手機到不敢買國産手機,新興的國産手機企業面臨空前的“信譽危機”。
國産手機抓住“賣點”是關鍵
2007年的國內手機市場並沒有太多讓消費者和業界都興奮的賣點,依然只有智能手機、手寫大屏幕手機、拍照手機、音樂手機等類型。國産品牌推出的智能手機大多使用的操作系統都是“洋貨”,而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又成了一大“瓶頸”,造成生産成本下降困難,難以形成競爭力。雖然,許多國産手機也打出了“功能”牌,但這些手機並沒有因其功能獨特而形成賣點。 “只要買個內存大的智能手機,就可以到專門的網站去下載‘炒股高手’、‘衛星定位’等軟體。而且,下載也並不麻煩,只要有電腦常識的人都能辦到。”一位在迪信通中關村店選購手機的消費者告訴《市場報》記者。記者了解到,來詢問和購買功能手機的大部分是中年消費者,年輕人一般都不買功能手機。一位中年消費者向記者&&,“功能手機也並不是那麼好用,我買了一個,雖説裏面的功能很多,但我一個都不會,主要是太麻煩了。” 有數據顯示,2007年全年手機市場規模超過1.5億部,手機市場的集中度越來越高,小品牌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一些企業已經被淘汰。隨着手機核準制的取消,明年將有更多的手機品牌加入市場混戰,行業洗牌勢必加劇。同時,2008年的手機市場將受到3G和奧運經濟的帶動,會促進一大批換機用戶,市場容量仍十分可觀。國産品牌能否抓住這一機會形成核心競爭力,關鍵是能否找到好的産品賣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