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專稿: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日前在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閉幕式上&&,此次對話為今後中美經濟關係的發展,指明了重要的方向。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則評價説,美中雙方在"産品安全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際輿論就此發表評論説,在此次戰略經濟對話中,中方直接圍繞自己主管的問題與記者見面,從而提高了透明度,給人留下中國自始至終掌握着對話的主導權的印象。
凱托學會網站12月12日播發一篇題為《筆戰勝劍》的文章説,美中第三次戰略對話有別於前兩次的是,這次更加安靜,國會沒有威脅如果不取得明顯進展就採取行動,這説明雙邊關係開始走向成熟。
對話機制創立本身並非為了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但國會卻這麼看前兩次對話。其實每一次對話都在人民幣升值、貿易赤字等問題上有所進展。採取對話而非制裁的效果已在中國政府補貼的問題上有所體現。人民幣升值也有所進展,美國議員更加安靜和謹慎起了一定作用,他們明白外界壓力對中國政府起不到好的效果。
日本《富士産經商報》12月14日報道:根據會後發表的聯合文件,此次美中戰略對話就貿易和産品安全、金融改革、節能、環保等議題舉行了磋商。
在此次戰略經濟對話中,中國的部長們直接圍繞自己主管的問題與記者見面,從而提高了透明度,給人留下中國掌握着對話主導權的印象。而且,在匯率改革問題上,美國要求人民幣大幅度升值,而聯合文件只是肯定了人民幣"自2005年7月以來累計升值12.2%"的現狀。
美國的貿易逆差導致了美中貿易的不平衡,對此,吳儀副總理&&不應該將貿易問題"政治化",對美國國內的一些做法&&了不滿。同時,美國方面也&&要與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作鬥爭,雙方在觀點上有所拉近。儘管美中在一些事務性的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但給人的印像是,雖然美國財政部長等經濟界大人物訪華聲勢很大,但是美方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果。
雙方承諾將健全有關的法律、政策和計劃,擴大對話和信息共享,以便對出口食品、藥品等進行有效的監管。為此,兩國簽署了8個領域的促進出口安全的備忘錄。在金融領域,中國將允許海外的企業和金融機構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公司債券和金融債券。
香港《南華早報》12月14日報道:最新一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取得了堅實的成果,但沒有大的突破。雙方將兩天的貿易談判形容為富有成果和建設性,這本身就是一個成果。這樣的談判不會産生大的政策變動,雙方最終都回避了像人民幣升值步伐和中國貿易順差擴大等最具爭議的問題。但採取較小幅度的措施將幫助建立溝通和急需的信任,本週達成的協議將成為未來談判的基礎,這可能是第三次戰略對話最重要的成果。
路透社北京12月14日電:中美經濟會談的即刻效果有限,但美國官員堅持雙方取得了成就。保爾森周四承認進展不大,但堅持密切接觸是正確道路。中國官員在會談中表現出他們也在提高交流技巧,確保西方記者也聽到自己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