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在北京交通大學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産業安全論壇”上指出,要保障産業安全,關鍵在於不斷推進改革,提高企業的核心能力。他説,當務之急是一方面要大力培養中國的跨國公司,這些公司應當做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和經營戰略;另一方面要重點扶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使其能逐步佔領技術上的制高點,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成思危説,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少國家都出現過貿易保護主義、經濟民族主義等反全球化的思潮,在我國也不例外。目前確實有些輿論在誇大我國産業的不安全,並以此質疑我國的開放政策。 有些企業自身缺乏活力,反而想利用“産業安全”的大旗來阻撓其他同行企業被並購,唯恐自己將來會遠遠落後。有些人並不了解真實情況,就説我國多數産業的安全面臨嚴重問題,對質疑開放政策的輿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産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成思危&&,他認為要“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就要理性地看待外資並購。 首先應當看到,並購之所以成為外國直接投資的主流,是因為世界經濟中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有限,而虛擬經濟卻發展迅速,金融資本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已經起着主導作用。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已從增加生産能力的綠地投資轉向提高企業價值的並購。 其次,應當清醒地看到,外商來華投資的主要目的是追逐利潤,因此它必然要盡量增加其所並購企業的價值;外商中絕大多數都是私有企業,它們並不總是代表其所在國政府的利益;而且外商之間也是相互競爭的,並非“鐵板一塊”。在並購中絕大多數外資考慮的是經濟利益,而不是出於政治目的。因此我們對外資要做客觀分析,既不能喪失警惕,也不應一概視為洪水猛獸。 再次,要着重引進戰略投資者,就是要引進在市場、技術或管理等方面有益於我國企業的戰略投資者,通過並購就可以盤活資産存量,提高競爭能力,加強企業管理,改善經營績效,從而提升企業的價值。 最後,要以互利雙贏來評價並購的結果。一是要合理定價企業資産,不僅考慮有形資産,還要考慮無形資産,更要考慮動態資産(即企業未來的價值增加);二是要看並購後企業的價值是否增加;三是不要看外資賺錢多少,而是要看賺得是否合理。 例如我國幾家商業銀行在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以後,在香港上市的溢價大大提高,外商因佔股25%而賺了大錢,但我方佔股75%所賺的錢是外商的三倍,應當説效果是不錯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