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更應服務於人
    2007-11-19    李北方    來源:市場報
  黃金周制度的實施,更多的是從經濟意義上考慮。它假定老百姓不花錢是因為沒有時間去旅游和集中消費,於是在春秋兩季設立了兩個7天長假,給人們出遠門創造條件。可是,制定者卻忽略了,消費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老百姓不花錢未必是沒有時間,很大程度上是不敢花錢。
  消費的啟動首先取決於佔人口大多數的普通人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分配格局,其次取決於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完備,是否能夠給人以消費的信心。這些年中國的貧富差距在逐年拉大,住房、醫療、教育等傳統的福利體系被打破,老百姓存錢是出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使用單一的公共政策去讓老百姓花錢,效果不會太理想。已經有學者的研究表明,黃金周對居民消費的拉動作用並不如想象中的大。
  假日的目的是保證勞動者的休息權,而不應該是為經濟繁榮服務。如果對勞動者權益和權利的保障能夠全方位地做實,老百姓自然會有錢而且敢花錢。那麼從全年看,外出旅游度假的人次不但不會減少,人流也會更加合理,旅游行業自然會發展,經濟效益自然會實現。
  公共政策應該堅守的目的,是服務社會,服務於人,如果政策的目標就是為了經濟服務,最後只能是南轅北轍。前些年,中國積累了不少“以錢為本”的政策,現在看來需要修補,黃金周改革就是修補工作的開始。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