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目前情況看,美國次貸風波還會持續一定時間,對國際經濟金融的影響不容小覷。”11月8日,中國央行發布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將美國次級按揭抵押貸款風波作為重點關注點之一。 事實上,不僅美國金融機構在次貸風波中的損失在擴大,次貸風波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也在增加。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第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相比今年年中,三大銀行對次級按揭貸款支持債券的減值損失準備共增加了30.27億元,意味着相關投資的浮動虧損在擴大。 業界人士認為,由於美國房地産市場的調整還將更加劇烈,中資銀行投資美國次級按揭債券的損失有可能還會進一步加大。 央行在《報告》中認為,美國次按風波目前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仍然有限,但次按風波可能通過其廣泛的投資者、衍生品及影響市場預期和實體經濟運行等多個渠道向其他地區蔓延。全球風險溢價上升趨勢也有可能對資産價格産生調整壓力,而一旦資産價格出現調整,可能對銀行信貸安全産生影響。因此仍須密切關注美國次按風波對國際金融市場及對我國可能的衝擊。《報告》並指出,中國金融機構在穩步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同時,須提高自身風險定價和風險控制的能力。
三大銀行提高減值準備
工商銀行今年半年報顯示,其共持有的美國次級房貸支持債券面值共12.29億美元,全部為第一留置權貸款支持債券,信用評級均為AA及以上等級。 工行當時並未對這些債券計提準備。工行在報告中&&,“本行對上述債券進行了嚴格的減值測試,尚未發現導致預期未來現金流量減少的客觀證券,本行所持有的上述美國次級房貸支持債券不會對本行的財務狀況及利潤産生重大的影響。” 但在第三季度,工行也對次貸支持債券計提了人民幣4.29億元的減值準備。其報表披露,截至9月30日,工行次貸支持債券公允價值低於攤余成本折合人民幣16.24億元。工行根據有關會計準則,在所有者權益表中記錄了債券的公允價值變動人民幣11.54億元,另於本期利潤表中計提減值準備人民幣4.29億元。 中國銀行在第三季度為持有的美國次級住房貸款抵押債券及與其相關的債務抵押債券分別增加了減值準備1.35億美元和1.87億美元。截至9月30日,上述債券的準備金餘額分別達到1.8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3.95億元)和2.8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1.52億元)。 而在6月30日,中國銀行對個別的次級住房貸款抵押債券計提了減值準備人民幣3.88億元,對個別的與次級住房貸款相關的債務抵押債券計提了減值準備人民幣7.58億元。 中國銀行在三季報中還&&,“考慮到次級住房貸款抵押債券市場本身的不確定性,本集團將密切關注未來的市場發展”。 建設銀行對次貸支持債券的減值計提也增加了1.97億元。其第三季度報表顯示,截至9月30日,對美國次級按揭貸款支持債券計提的減值損失準備為人民幣3.36億元。而在6月30日,建設銀行對持有的次級按揭貸款支持債券計提的減值準備為1.39億元。
市場風險控制艱巨
銀行投資美國次按債券損失不斷增加,令銀行運用與投資衍生工具的風險備受市場關注。 “金融衍生産品的過度依賴和風險控制不當。”《報告》認為衍生工具是次貸風波産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金融衍生品一直被認為是分散風險的工具。在次按風波中,金融機構對信用較低的客戶發放貸款後,迅速將貸款證券化以增加其流動性,並轉讓出去,貸款風險也隨之被轉移了出去。 《報告》指出,房地産市場資産證券化迅猛發展,金融機構按照投資人和客戶需求對原有信用等級較低的信貸産品所隱含的風險進行分解或重組,經評級公司重新評級後打包出售,將信貸風險轉移出去。這些産品的推出無形中鼓勵了貸款者從關注貸款質量轉向數量擴張。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由於大量利用衍生産品轉移風險,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亦有所上升,在發放貸款時更容易忽略風險因素。 《報告》指出,由於一些評級公司對該類産品的風險定價低估,誤導了投資者,助長了市場對該類産品的過度樂觀情緒,使房貸衍生産品在政府託管基金、養老金等保守型基金中廣為銷售,埋下了較大的風險隱患。 “現在金融衍生工具設計得都很複雜,投資者甚至都搞不清楚産品的結構,使得本來起到分散風險作用的衍生工具反而變成了風險品。”中信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諸建芳&&。 而一位銀行監管部門人士則認為,隨着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須面對更加複雜與波動的金融市場,銀行機構在市場風險管理的理念、經驗、技術和人才都較薄弱的情況下,面臨的市場風險管理任務相當艱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