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11-09 張斌 丁曉琴 來源:經濟觀察報 |
|
|
在2007年新版《目錄》中,稀有礦産由“限制外商開採”到“禁止外商進入”的改變頗引人注目。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部主任趙玉敏&&,由“限制”到“禁止”的改變,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從根源上保護中國稀有金屬礦産資源,二是控制中國出産的稀有金屬在國際上的定價話語權。
據悉,目前中國的黑鎢礦已差不多開採完畢,僅剩白鎢礦資源。而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已建立起戰略資源儲備制度。
西方發達國家在前些年紛紛大量進口中國稀土進行囤積,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部分擁有稀土礦的國家,限制或停止開發本國的稀土礦,轉而從中國進口進行戰略儲備。日本也宣布將銦、鉑及稀土三種資源列入儲備對象,擴大了稀有金屬品種的儲備範圍。
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傅英説:“這些現象值得我國深思。要抓緊對國家戰略性礦産資源進行管理、宏觀調控和戰略儲備。”
趙玉敏認為,“這一新政的&&,在生産上即源頭上保護了稀有金屬資源。”她介紹,針對國內稀有金屬産業狀況,為改善中國的戰略物資儲備體系,商務部曾在貿易上制定了一系列調控政策。
例如,鼓勵生産高附加值産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對稀有金屬資源進出口的宏觀調控和管理,尤其是有戰略意義的優勢稀有金屬資源,提高出口關稅,實行配額管理,嚴格控制出口總量。但是由於地方利益、外資企業定義模糊、混合金屬未列入配額範圍等原因,仍有很大的空隙可鑽。“這次就在源頭把漏洞堵住了。”
對於國際定價權,趙玉敏&&,中國的稀有金屬在國際市場擁有絕對份額的情況下,卻沒有調控國際市場供求和價格的能力,缺乏國際話語權。
由於美、日均對稀有金屬實行戰略儲備,每當國際市場供應緊張,中國的供應可能提價時,美日就拋出儲備打壓市場價格。趙玉敏介紹説,《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的調整,將影響産品的供給量,“控制了資源,也就控制了價格的話語全。”
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資源分析室張莓研究員對本報説:“這一政策對抑制外資企業在稀有金屬開採行業中形成壟斷局面具有重要意義。鋻於新礦勘查的難度加大,前期的初步勘查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且礦業開採是一個很容易形成壟斷的行業,如果這時外資進入鎢礦開採行業,很容易造成資金雄厚的外資壟斷我國鎢礦開採的局面,後果不堪設想。”
趙玉敏&&,稀有金屬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戰略物資。以往,在為了GDP增長而引進外資時,我們為那些不斷被更新和淘汰的所謂“知識産權“付出了高昂代價。現在,我國的新興産業增多,産業鏈加長,對這些稀有金屬的需求也逐漸加強。我們正在由出口原料到出口高附加值産品進行轉變。在稀有金屬資源面前,決不能再鼠目寸光,毫無憂患意識,放任自流,眼睛只盯在一點點薄利上。”
業內人士&&:“讓人可惜的是,鎢礦資源已經大量流失了。很多國家從中國進口鎢,作為戰略儲備儲存了起來。但其餘的稀有金屬資源,中國現在開始控制還來得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