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0月20號起,北京市部分小區就陸續對小區內的管網進行試水,新一季的採暖即將開始。然而,冬季不居住的空置房是否該交採暖費,或是該交多少採暖費等矛盾依舊突出。
居住與否 都要全額交納採暖費
10月25日,《市場報》記者來到北京通州區的世紀星城小區,了解到該小區為天然氣集中供暖,且有自己的鍋爐。小區從燃氣公司購得燃氣後,自己燒鍋爐為業主提供暖氣。不論業主是否在家居住,都需要繳納30元/平方米的採暖費。 當記者問及“這樣是否會浪費能源”時,物業人員&&:“由於是集中供暖,不能關閉某一家的閥門,那樣會導致氣路不通。如果家中無人居住是比較浪費,浪費業主的錢,也浪費能源。但是,我們也很無奈,畢竟當初的買房合同上已經註明了是集中供暖,就&&業主要接受這種繳費方式。”隨後,記者又諮詢了其它幾家小區物業公司,得到的答覆基本一致。 “本來想回老家生孩子的,但是一聽説不住還要交採暖費,就不打算回了,畢竟三千多塊錢呢,而且,也怪浪費的。”世紀星城小區的一位業主對《市場報》記者抱怨道。記者了解到,世紀星城其中一個單元一共是18戶居民,但目前只居住了15戶,其中兩戶因各種原因並沒有在此居住,有一戶正在裝修。這位正裝修的業主告訴《市場報》記者,
“之前由於工作單位比較遠,雖然買了房,也一直沒搬進來住。但每年的物業費和暖氣費都要交,覺得不環保又浪費錢。因此,今年就抓緊裝修,爭取趕在供暖前搬進來住。” 《市場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一些居民手中大面積空閒房逐漸增多,除將閒置房出租的可以把冬季採暖費轉嫁給租房者外,剩餘的手中房,按照物業公司的規定,無論居住與否都必須交納採暖費。
空置房交採暖費易“扯皮”
“起初那幾年採暖費不高還能吃得消,可近幾年採暖費單價上調後,每年冬季都得交近3000元的採暖費。”業主李女士&&,她和老伴都是靠退休金生活,加上老伴有病每年還要花去一些治療費,子女在外地購房手頭也很緊張。雖説每年的供暖費不是個大數目,可自己總覺着不住房還得全額交納採暖費,多少有些不合理。因此,李女士找到物業,要求減免部分採暖費,但遭到拒絕。協商無果,只能如數交納。 東光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也告訴《市場報》記者:“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30日為預交本年度供暖費的期限,採暖住戶如果晚於10月30日交納的,均屬於逾期支付。然而,每年的採暖費收繳都十分困難。儘管熱力部門和小區物業通過張貼告示、打電話、上門等方式催繳暖氣費,但成效並不明顯。” 目前,北京常用的供暖方式分別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熱力集團集中供暖的問題是,不能按住房需要提前或延長供暖季,並且供暖費用固定,不論用戶是否居住,都得交供暖費;小區鍋爐供暖的問題是費用較高,用戶不住也得交錢,一些不在此居住的用戶認為,自己沒有使用暖氣就不願繳納採暖費,就容易出現“扯皮”現象。 此外,集中供暖不僅造成了採暖費用繳納率不高,也造成了能源的浪費。有關統計顯示,目前全國供熱採暖耗能全年約為1.3億噸標煤,佔全社會總能耗的10%。每個採暖季單位面積天然氣的耗氣量平均是11.7
立方米/平方米,記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一戶9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房子無人居住的話,每個採暖季將白白浪費掉11.7立方米 90平方米=1053
立方米的天然氣。
空置房收採暖費是否合理?
事實上,物業因收取採暖費與業主之間的矛盾,自打物業誕生之日起就已經存在,只是隨着煤價突飛猛進,以及水電等價格調整,採暖費價格也水漲船高。在這種情形下,矛盾被進一步放大,而在收費上簡單實行按面積收費則進一步加劇了空置房業主與物業之間的採暖矛盾。 一些擁有空置房的業主&&,採暖也是一種商品,既然是商品就應該符合市場的交易法則,像水、電一樣,消費多,就多交費;不消費,則不交費。但目前的供暖方式、供暖技術和供暖政策使得這種看似簡單的消費問題並不容易很快解決。業內人士認為,熱和水電不一樣,熱具有不可控、易流失和熱傳導等特性。雖然,有些單位實現了分戶控制,從技術層面上使分戶供暖及不使用不交費提供了可能,但實際上供暖成本並不會因為一戶停暖而降低成本。如鍋爐的折舊費、大修理費和鍋爐工的工資,這一部分是不變成本,雖然可變成本能節約些燃料煤等,但供暖的不變成本卻不會因此而降低。 日前,張家口的鳳翔山莊小區的墻上貼着一則醒目的通知,“冬季沒有人居住的房屋,請業主務必於10月底前,到物業辦公室簽訂停暖協議。”該物業公司經理劉耀增解釋説,作出這樣的規定,只適用於分戶控制的樓房,對於一些串聯住戶則不適用。據了解,張家口市許多小區都開始對此問題有所松動。這對於該小區閒置房的業主無疑是個利好消息,而且也打破了空閒房屋繳納暖氣費這一塊堅冰,給更多的小區進行改革提供了借鑒,也使廣大業主看到了希望。 10月26日,《市場報》記者就“今冬北京如何收取採暖費”的問題致電北京市供熱辦,工作人員&&:“目前,除少數已經採取分戶式供暖的建築以及分戶計量試點的單位外,大部分建築至少今冬明春的採暖費用,還是要按照傳統的按面積收費繳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