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6.4億平方米老房子需動“節能手術”
    2007-10-22    張奕    來源:市場報

建築節能展上展出的新型材料讓人大開眼界
  到2010年,上海將完成3000萬平方米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這還只是全市所有已建成房屋的“冰山一角”。
  老房子動“節能手術”,光靠個人或企業的自覺是不夠的,必須建立一套明晰的管理體系。也並不是所有的老房子都需要傷筋動骨、改頭換面,管理節能和行為節能,同樣重要。
  有着“中國首棟現代主義建築”美譽的同濟大學文遠樓,今年安然度過了接受“節能手術”後的首個夏天。經測算,改造後的文遠樓,可實現建築運營綜合節能65%。
  目前,上海已新建了2900萬平方米節能住宅和603萬平方米節能公共建築,但完成節能改造的老房子只有600余萬平方米。
  老房子節能改造的速度和規模遠不及新建建築,是因為技術難度過高?顯然不是。建於1954年的保護建築文遠樓,都能同時接受包括地源熱泵等在內的10項節能新技術,可見對老房子實施節能改造,技術上已沒有什麼大的障礙。

幾種現有模式

  建築節能備受關注,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建築能耗總量約佔社會總能耗的40%。去年起,上海規定所有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築都必須執行節能50%的標準,從源頭上保證“新賬不欠”。可是,此前全市已經建成的老房子已達6.4億平方米,其中住宅4億平方米,公共建築1.6億平方米,要是它們在用能上無所改善,想實現上海市政府“到2010年實現單位生産總值綜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其中建築節能15%”的目標,談何容易。
  當前,上海對已經建成的住宅項目,主要是結合“舊小區平改坡綜合改造”實施“節能手術”。常德路德怡苑、虹口區海軍幹休所等小區,因為增設了外墻、外窗、屋面等圍護結構保溫措施,實現了冬暖夏涼。
  公共建築方面,在節能效果上先天不足的玻璃幕墻建築,開始嘗試戴上“太陽鏡”——貼玻璃膜。上海市政大廈、中企大廈等數十幢建築貼膜後,夏季平均可節省三成空調耗電量。通常,節能改造維護結構的成本5年-7年就可收回。因此,是較為經濟有效的手段。
  而像同濟大學文遠樓這樣的建築,則將墻體保溫、遮陽系統、屋頂花園、地源熱泵等10項節能技術來了個大集成。它的示範意義不僅在於節水、節電,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炎炎夏日裏,改造後的文遠樓,傳統的空調機箱不見,室內卻新風習習,涼意陣陣。新安裝的地源熱泵系統,供熱時從土壤中抽取熱量,供冷時向土壤釋放熱量;地道預冷新風系統則可將室外新鮮空氣送入地下約4米、長約40米的混凝土管道,利用地下常年5攝氏度的溫差減少空調系統負荷。另外像太陽能發電、輻射吊頂等,都在演繹着資源循環利用的理念,這也代表着節能建築的發展方向。

制約瓶頸在哪

  儘管上海在建築節能方面已經試點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但真正能主動投身其中的業主還屬鳳毛麟角,大多數節能住宅項目是政府推行的平改坡綜合改造項目,公共建築也以政府行政大廈或建築、房地産、能源領域的企業大廈為多。
  個人或企業不願主動投身老房子節能改造,“錢從哪來”當然是最大的問題。舊小區平改坡綜合改造,資金來源為區縣政府和個人“幾個一點”,老百姓還願意拿出一小部分資金接受改造,但如果純粹是個人投資改造住房,就很少有人願意嘗試;公共建築,如果建築所有人和運營管理方為同一個單位,業主投資節能改造的積極性可能會高些,畢竟改造完成之後可以省下一大部分運營費用,但如果建築所有人和運營管理方為兩個單位,那麼雙方的積極性恐怕都不會高了。
  顯然,要為老房子動“節能手術”,光靠個人或企業的自覺是不夠的,必須建立一套相應的管理體系,對什麼樣的建築必須進行節能改造?如何進行節能改造?改造後必須達到何種標準?改造資金從何而來?這一系列問題必須有清晰界定,並輔以明確的賞罰機制。問題是,為什麼這套反復呼籲的管理體系,建起來就這麼難?
  這是因為有關建築節能的基礎數據長期缺乏,諸如“賓館、商場、寫字樓等不同類型的建築,用能情況究竟如何”等關鍵數據還沒有準確權威的監測,為相關的政策決策制訂帶來障礙;也因為有關的技術標準還有待進一步細化;還因為政府財政性資金對社會資金投入節能改造的引導作用尚未體現,相關的中介服務機構還不多,等等。

避免走入極端

  為了撬動建築節能這塊大蛋糕,近年來,我國加快了和一些發達國家的國際合作,以促進建築節能的跨越式發展。日前在滬舉行的“ECEB07中歐樓宇節能高峰論壇”上,有關專家指出,學習借鑒國外的做法,也要防止不切實際的照搬照抄或斷章取義,學走了樣。
  比如,新型的市場化節能機制——合同能源管理,當下在歐洲頗為流行,其實質就是用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成本,解決老房子節能改造的資金問題。但在我國,由於徵信體系尚未健全,節能服務公司擔心先期墊付資金為客戶進行節能改造後,客戶對合同約定的節能收益不予承認而賴賬,因而此項業務推廣形勢並不樂觀,還需要進一步的本土化改造。
  再如,上世紀80年代,很多建築學習國外,使用砌塊作為墻材,卻沒有像國外那樣,在中間加上保溫層,以至於墻體在冬冷夏熱的作用下紛紛開裂,一些砌塊生産企業也面臨虧損。還有諸如玻璃幕墻建築,國外基本上採用節能效果好的雙層玻璃、Low-E玻璃,可我們大量的玻璃幕墻建築,都是單層玻璃,節能效果和牢固程度都大打折扣。
  專家們還指出,挖掘老房子的節能潛力,也要避免走極端,即認為所有的老房子都需要傷筋動骨、改頭換面,才能提高節能效果。事實上,建築物的管理節能和行為節能,同樣重要。
  例如,很多公共建築的使用功能十分混亂,一幢建築物中,辦公樓、賓館、飯店一應俱全,而這些設施又共用一套空調系統。到了晚上或休息日,明明辦公室內已空無一人,中央空調卻還全部開着。對於這類建築,也許僅僅是一項空調系統的改造,就能産生明顯的節能效果。至於夏季空調溫度設定不低於26攝氏度、空調與窗戶不應同時開啟等,都屬於行為節能的範疇,無需任何資金投入,就能達到節能目的。
  此外,別看上海現在已經建成的建築中,住宅有4億平方米,但由於市民的節能意識普遍較強,空調等設備的實際使用能耗還遠未達到計算能耗。關鍵還是應該向公共建築挖潛節能。據統計,在各類公共建築中,商場的能耗最高,其次是賓館和寫字樓。因此,對上海老房子動“節能手術”,還是應該有先後、有側重地區別對待。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