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黃金周的經濟理由
    2007-10-10    作者:姚博    來源:新京報
  十一剛剛過去,黃金周的存廢又一次提上了議事日程。經過了25個黃金周以後,這次似乎是真的打算對於黃金周的設置做一個變動,把明年五一的黃金周分散給各個傳統節日。
  黃金周的設置,就目前來看,其他的功效未必如當初想象中的那麼好,但經濟效益已經很明顯地顯現了出來。儘管今年十一黃金周的出行人數比往年有下降的趨勢,但各地因為黃金周而産生的經濟收入仍上漲了13.5%,而且是普遍的上漲。除了從去年開始的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影響外,這也説明黃金周本身是一個消費的誘惑。
  之所以説黃金周是一種消費誘惑,是因為假期如果集中一些,就等於讓人有更多的時間考慮更遠的行程。通過常識我們知道,所謂“窮家富路”,在外面旅游的時候,其消費的觀念即使平時如何節儉,在這個過程裏也會使花錢的手更松一些。假日經濟,其實説的就是這個意思,與平時的理性消費相比,衝動消費的可能更大。
  從這個事實上看,黃金周對於很多地方、尤其是旅游城市來説是件好事。雖然黃金周在很多地方造成的不良影響正在顯現,可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説,其優勢還是多過其造成的問題。
  取消黃金周、把假期分散到各個傳統節日,等於縮短了能夠利用的長時間的假期。我們都知道在戰場上有個道理:不能把兵力分散運用,一點一點的投入到戰場裏,這樣所造成的損失是承受不了的。經濟也是一樣,不能形成規模效應而零散分配,很可能造成經濟效益下降的結果。所以,把黃金周解體未必是好事。
  傳統節日的恢復自然也有一定的經濟效益。重陽端午自然不用説,就是上元節、盂蘭盆會恢復起來,就此産生的商機也不會很少。但傳統節日有個特點,其有特色的消費都是過於大眾化,而且價格偏低。更由於傳統節日是一種民間集會、相當於趕集的形式才會熱鬧,組織工作不但費力,表演起來只有一天的時間,對於商業經濟來説,實在是不夠發揮。
  所以,如果想真正解脫黃金周負面的影響,並且繼續促進經濟增長,把黃金周分割到傳統節日未必是好方式,而是應該把傳統節日真正定為假日,然後按照目前黃金周的方式前挪後擠地湊出幾個比黃金周短、比一般雙休日長的假日時間段,讓傳統節日真正能組織起傳統的慶祝,而同時又能舒緩黃金周所造成的客運、環保的壓力。
  休假這種事情,不是朝三暮四的打發猴子,只要總數不錯就可以了。對於猴子與人來説,栗子與假期都是越多越好,對於現在的經濟發展的規律來説,假日創造的價值,未必就少於工作日。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