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變油”能否緩解油價壓力
國際原油價格屢創新高
    2007-09-25    記者 傅光雲 實習生 林亞櫻    來源:國際金融報
  北京時間9月20日11:34時,紐約10月原油期貨在亞洲市場電子盤交易中上漲4美分,報81.79美元/桶。周三該合約收盤報81.93美元/桶,創近30年新高。
  業內人士&&,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勢必會對我國石油進口産生巨大壓力。現階段,我國石油的開採根本滿足不了自身對其高速增長的需求,這就造成國內許多企業對進口原油的過分依賴。
  首屆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産業博覽會上傳出的信息,國內正在進行一系列旨在用煤炭替代石油的技術攻關和示範工程建設,以緩解今後我國石油進口壓力。
  國內已完成煤間接液化千噸和萬噸兩套中間試驗,預計2008年投産的“煤制油”項目有三個:神華集團所建設的世界第一條煤直接液化工業生産線,將於明年投産;此外還包括內蒙古伊泰集團煤制油項目以及潞安集團山西煤制油間接液化項目。若上述三項目能順利投産,則2008年前後將形成十分可觀的年産能 14.32萬噸,到2020年全國將形成5000萬噸/年的産能。
  目前,有關煤制油的爭論之前主要集中經濟性上。神華集團副總經理、神華煤制油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卓卻在煤炭博覽會上&&:“在目前高油價的背景下發展煤制油在經濟上是可行的。”
  在煤制油方面走在世界領先水平的南非沙索公司中國區執行副總裁陳黎明也&&,煤制油在中國有光明前景,中國政府的審慎態度和循序漸進的做法有利於整個煤炭化工業的長期發展。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東方證券的化工分析師陳玉輝,他認為從目前來看,煤制油只要第一套工業化裝置出來,那麼今後的發展前景是十分樂觀的。無論是從國家能源安全角度或者是戰略意義上來看都能起到積極作用。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所主任林伯強教授卻向本報記者&&了不同看法:煤制油若是作為一項有限規模的戰略補充是可行的,對國家來説也是有好處的。但如果想要作為一種行業來大力發展則沒有太大前途。煤本身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在煤制油的過程中必然會浪費許多的煤。大量消耗煤會造成煤價的上漲,所以説煤制油從根本上來説供給意義並不是很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