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備受關注的豬肉價格上漲問題,終於讓人松了一口氣。9月15日在成都召開的全國發展生豬生産現場會傳出消息説,今年4月以來持續上漲的豬肉價格,8月中旬開始出現回落,9月初與8月初相比,豬肉批發價降幅達11.3%。無疑,這是個可喜的市場信號。 喜在何處?首先,説明國家&&的一系列鼓勵生豬生産的政策措施初見成效。 生豬生産和肉價,是我國改革開放後最早取消統購統銷的領域之一。近30年來,豬肉價格隨行就市,生豬市場健康發展。面對突如其來的肉價持續上漲,各級政府沒有直接干預價格,而是從生豬供應的源頭着手,用“看得見的手”大力扶持生豬生産:5月份開始各地全面啟動母豬保險;各級政府拿出23.65億元對飼養能繁母豬的養殖戶給予補貼;為調動地方發展規模化生豬生産的積極性,國家投入15億元對生豬調出大縣給予獎勵。4個月後肉價回落,説明一度緊張的供求關係開始得到緩解,源頭治理對偏離價值規律的肉價上漲有“釜底抽薪”之效。 更可喜的是,應聲回落的肉價,對我們正確研判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也大有好處。 居民消費價格(CPI)通常被視為是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CPI增幅是否超過3%被認為是衡量一個經濟體是否出現通貨膨脹的指標。國家統計局9月
11日公布8月份全國CPI同比上漲6.5%,很多人甚至懷疑我國經濟是否出現全面過熱。但細細分析發現,推動CPI連續4個月上漲的主要因素就是肉價:僅8月份,全國豬肉價格上漲超80.9%,推動物價總水平上漲了3.4個百分點,而其他消費品價格上漲,仍處於有漲有跌的正常範疇。 當然,好了傷疤不能忘記痛。對於這次持續4個多月的全國肉價大幅度上漲,至少有兩方面需要“亡羊補牢”。 其一,充分認識農業生産的周期性和脆弱性。 應當説,這次肉價的上漲,是多年來農業生産“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結構性矛盾的新表現。農業生産具有頑強的周期性,不可能像工業産品那樣今天短缺的東西明天就可以組織工人加班加點來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對於糧食、生豬等這些具有四五個月生産周期而不可一日或缺的農産品,在受到市場價格打擊而“傷農”之初,“看得見的手”就應當發揮作用。 其二,充分認識農産品價格對居民消費價格的敏感性。 事實證明,無論社會如何發達,農業在GDP中佔的比重如何微小、對財政和居民收入的貢獻率多麼微不足道,由於它直接關係百姓基本生存問題,農産品對社會零售商品價格的形成都具有基礎性地位,對社會物價都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敏感性。在農業比較效益差、農民增收乏力的情況下,讓農民從農産品價格上漲中得利是應當的,但在農産品價格上漲之初,有關方面就應當對其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有所察覺,未雨綢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