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私家車言論可信度不大
    2007-09-13    作者:楊耕身    來源:東方早報
  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王鳳武&&“應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轎車的代價”,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副所長趙傑&&“應該控制私人汽車發展”,上述看法現在正被嚴重地誤傳為中國將“限制私家車”的政策信號。同時,很多人憤怒地指出,解決大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為什麼將矛頭指向私車而不是公車?這些,從日前很多媒體評論中可見一斑。然而,這樣的解讀多顯偏頗,也多不理智。
  王、趙二人説話的背景,是即將到來的中國首個“無車日”活動。出於對“無車日”之理念的認同,作為這個活動主倡部門的相關人士,這樣的説話,哪怕只是應景,都算是一種本能。在氣候變暖這個全球公共問題之下,以提高使用代價來抑制私家車的增長,從而達到減排以及環保的目的,已是世界各國政府正極力推行的做法。因此這一句表述,庶幾也算是“與國際接軌”之言論。
  我們很多人把王、趙二人的一家之言太當回事了。要知道,他們的説法並不是既定的政策。那些喜愛激動的人們,其實也都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在中國,“限制私車”真的值得相信嗎?“提高普通市民使用家庭轎車的代價”也好,“控制私人汽車發展”也好,都必將對中國汽車産業發展産生並不正面的影響。而這與我國既定的汽車産業政策並不相符。
  我國於2004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汽車産業發展政策》開宗明義就是:通過本政策的實施,使我國汽車産業在2010年前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同時也明確提出,應培育以私人消費為主體的汽車市場。正是在這一政策之下,地方政府才不惜以各種優惠政策,爭相引進合資汽車項目。在這種根本追求之下,我們還能相信所謂“限制私家車”的説法?
  事實上,早在2005年的時候,已經有過一輪關於“限制私家車”的、令人關注的輿論鼓吹。但這曾令相關部門高度緊張,以致不得不出面&&,目前提“限制”顯然不合時宜。在當年廣東省兩會期間,廣州市市長張廣寧也&&,廣州市場沒有達到飽和,過早控制私家車數量,反而會影響經濟發展。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通過各種政策杠桿“限制私家車”,向大排量汽車徵收高額“環保稅”等,仍然是別國的事情,我們無須跟着起鬨。至於偶有職業或部門背景的人出面説話,也需看得分明,那可能代表未來的趨勢,而非現在就要這樣做。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