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未來工業發展三大方向
    2007-09-05    本報記者:孫曉勝    來源:經濟參考報

  北京中國國際時裝周已成功舉辦10屆。

  北京同仁堂在香港開設生産研究基地。

北京切諾基。
  在加快産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北京市已經明確未來工業發展的三大方向。

提升優勢産業

  記者從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了解到,未來幾年,北京市將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做強電子信息産業。以TD-SCDMA在北京市大規模鋪網為依託,促進新一代通信技術的産業化;以聯想集團等龍頭企業為重點,加快發展計算機及網絡産業;推動移動通信産業基地——星網工業園的發展,鞏固其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以中芯國際一期增資擴産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半導體材料、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封裝和檢測的産業鏈,加強國家集成電路産業園建設;圍繞京東方等龍頭企業,發展康寧玻璃基板等配套項目,加快光電顯示産業基地建設。
  以理順體制、整合資源為突破口,做大汽車産業。加快研究北京汽車産業重組方案,通過政府主導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整合北京市汽車産業相關資源,建立集汽車研發、製造、銷售、維修、金融等於一體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促進北京汽車産業由大變強;拓寬融資渠道,採取發行企業債券、股票增發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支持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民族品牌,提高汽車産業整體競爭力;着重發展汽車電子、發動機等核心高端産品,帶動汽車零部件本地化,逐步融入國際零部件採購體系。
  以先進自動化技術研發應用為重點,提升裝備製造業。以600MW電站鍋爐、超超臨界發電機組、ABB亦莊新廠等項目建設為依託,打造電站鍋爐、發電機、變壓器、高壓開關設備等輸變電産業鏈;推進國鐵和城市軌道控制系統、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控制系統等項目,促進自動化控制系統的開發與集成;發展離子刻蝕機、離子注入機等集成電路專用設備,鞏固其在全國的領先地位;發展新型、高精度數控機床、印刷機械設備,成為國家裝備製造業的重要研發和生産基地。

培育潛力産業

  北京市將以促進原創技術産業化為切入點,培育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産業。在生物醫藥方面,依託農業生物安全研究設施、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等國家重點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産業化水平;在中藥方面,逐步建立中藥技術標準研究、有效成分的鑒定和評價體系,推進中藥現代化;在化學藥方面,加強對原創和倣創藥物的研發、對傳統藥物的劑型改造和二次開發提升;在醫療器械方面,支持開發數字醫療診斷與治療設備,不斷提高醫療器械産品競爭力。
  以推廣示範、培育市場為手段,培育新能源和環保産業。重點支持以太陽能設備、地熱能設備、新型貯能設備為主體的新能源設備産業;圍繞紙、建築材料、塑料、玻璃和橡膠等再生材料重點領域,積極探索再生材料産業發展模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圍繞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有毒有害廢物處理等城市運營環節,推進利用工業資源綜合處理城市廢棄物等環保産業的發展。

優化基礎産業

  培育知名品牌為導向,發展都市工業。通過服裝設計研發&&、北京服裝時尚園等重大項目的實施,培育知名品牌,樹立北京“時尚之都”的城市形象;積極發展特種商務印刷、柔印塑料軟包裝等新型印刷包裝産品,使北京成為全國重要的中高檔印刷、包裝産業基地;發展功能性飲料、功能性保健食品等新型産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
  延長産業鏈,發展石化新材料産業。以燕山石化為依託,從上游向下游、從低端到高端,促進産業鏈條延伸,發展環境污染小、資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