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成批的優質西紅柿運進工廠加工番茄醬。 本報記者:趙戈
攝 | 從“失寵”國際市場到重新得到世界同行認可,在新疆“紅色産業”中舉足輕重的番茄加工業經歷了痛苦的“嬗變”。新疆痛定思痛,重塑“金字招牌”,使這一重要出口産品的品質再一次走到世界前列。世界番茄組織近期報告稱,中國番茄醬出口份額從八年前佔世界貿易量的近8%躍升到去年的30%,其中新疆的出口量已佔世界貿易總量的1/4。
強強聯合突破“綠色壁壘”
我國番茄加工業巨頭新疆中基公司和中糧屯河公司宣布,自今年8月16日起聯合抵制農藥超標的番茄原料進入加工流程,並互相通報生産不合格番茄的農戶名單,通過電視和廣播予以公布,借此來提醒農戶加強原料安全管理。 去年,歐盟和日本實施了新的食品安全法規標準,特別是日本對番茄農藥殘留項目檢測已經增加到328項,此舉再次抬高了番茄製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新疆中基番茄製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延武説,日本和歐美是新疆番茄製品的主要銷售市場,面對更加嚴格的“綠色壁壘”,産品質量必須與國際標準接軌,否則蒙受損失的不僅是企業和農戶,包括番茄製品在內的我國農副産品整體聲譽也將受到影響。 過去幾年中,在歐美國家“綠色壁壘”前,新疆番茄醬頻頻碰壁,出口量銳減。新疆番茄加工企業通過嚴格管理重新奪回了一度失去的國際市場,2006年新疆番茄種植面積近百萬畝,番茄加工量近400萬噸,佔全國總量的90%,使中國成為全球番茄産業第三大生産國。
不走“自相殘殺”老路
在國際市場上,新疆番茄醬産品因質高價低,競爭優勢明顯。但在開拓市場的競爭中,新疆一些番茄加工企業利用低價策略,迫使其他企業降低成本維持微薄利潤,結果優勢化解,出口出現“量增價跌”的現象。2001年新疆罐頭製品生産企業虧損額高達八億元,其中絕大多數在番茄醬加工行業。 國內企業“自相殘殺”給境外企業可乘之機,一些國外客戶兩邊壓價,使中國企業雪上加霜,亨氏、聯合利華等國外廠商則把中國企業初加工的“大包裝番茄醬”換成小包,再用自己的品牌進行銷售,獲得豐厚利潤,中國企業則由於效益滑坡,資金難以回籠。 在“內戰”中,傷痕纍纍的中國番茄加工企業,逐步把目光轉向調整産品結構和加強質量管理,部分實力較強的企業不再滿足於提供原料,開始嘗試進入高端市場。新疆中基公司不僅與世界知名番茄産品採購商建立了銷售聯盟,不久前還收購了法國最大的番茄製品生産企業普羅旺斯食品公司,將自己的銷售舞&直接搭建在了歐洲消費者的餐桌上。
重塑“金字招牌”路仍遙遠
經過新一輪整合,新疆番茄醬産業逐漸形成規模,出現了屯河、中基和天業三個在國際市場上舉足輕重的企業集團,但天山南北50多家番茄加工企業仍未完全擺脫無序競爭的局面。 不久前,來新疆參觀的國際番茄醬採購商大都&&,新疆完全有條件成為世界番茄加工製品中心,但目前新疆番茄原料只能滿足現有加工量的一半。在每年的原料收購大戰中,部分企業降低標準收購番茄,導致番茄産品質量波動不定。 自治區黨委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代寧祥説,目前新出口番茄製品中,初級粗加工産品佔總量的80%,終端産品較少,雖然新疆番茄生産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每噸低160美元以上,但産品銷售地過於集中,成本低的優勢反而有可能引起出口國家的反傾銷措施。此外,由於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建立,每年違反訂單合同的行為時有發生。 新疆是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番茄醬生産省區,番茄系列産品的研發將對新疆優勢資源轉化起到重要作用。代寧祥認為,要想護住新疆番茄産業這塊“金字招牌”長盛不衰,必須及早加強宏觀調控,穩定生産面積,在生産、收購、加工環節嚴把質量關,企業應進一步做好研發工作,調整産品結構,促進番茄産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