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包袱”變為“引擎”
    2007-08-24    本報記者:馮誠 唐衛彬 張先國 皮曙初    來源:經濟參考報

  “農村真苦,農民真窮,農業真危險”,這是原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向總理説的實話”。作為農業大省,“三農”曾是湖北加快發展最沉重的包袱。
  近年來,減免農業稅、糧食直補、免除學雜費等一係列惠農政策的實施,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産力。與此同時,湖北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對“三農”的投入,城鄉協調發展之路越走越寬,昔日的“包袱”如今正成為崛起的“引擎”。

  建設中的宜萬鐵路野三河大橋。新華社記者 郝同前 攝
江水不為患 魚蝦能發財

  1998年特大洪水驚心動魄,湖北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多億元。此後,在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的支援下,三峽工程加緊建設,綿延千裏的長江幹堤加固加高,湖北經濟安全體係實現歷史性的質變。
  仙桃是江漢平原的“水袋子”,水産品産量達22萬多噸。過去,水産品難賣總讓農民兄弟眉頭緊鎖。為此,仙桃市政府每年拿出500萬元支援龍頭企業發展,設立100萬元專項資金作為龍頭企業技改貸款,對重點龍頭企業頭3年免征企業所得稅,在用地上優先安排,在費用上減免扶持,使龍頭企業“引得進、留得住、長得大”。
  據統計,目前仙桃市共引進、培育龍頭企業108家,其中銷售過億元的龍頭企業有6家,基地面積達102萬畝,帶動農戶26.2萬戶,帶動農民每人平均增收近300元。

企業引進來 産品銷出去

  記者在枝江市安福寺鎮臺資企業鴻新公司採訪時,公司董事長陳鴻章剛簽下一筆出口50個貨櫃的柑橘罐頭訂單。目前,這家企業的産品遠銷美國、日本、泰國及中東地區,年創匯400多萬美元。這家企業落戶枝江三年來,當地農民因農産品漲價就增收2000多萬元,新增勞務收入500多萬元。
  來自臺灣的陳鴻章告訴記者,他之所以到枝江投資,是因為被當地政府的真誠所感動。2001年,安福寺鎮因與鴻新公司簽訂合同而放棄了修建辦公樓的計劃,把錢用來改善基礎設施。
  2006年,枝江市實現生産總值71億元,比2002年增長97%,財政收入達到6億多元,增長1.68倍,近五年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速最高的時期,農民因農副産品提價增收近億元,遠遠超過政策性增收和打工增收。

農民進城去 超市下鄉來

  隨著大量農民進城務工,農村青壯年勞力大量減少,但若就此斷定農村消費市場凋零,那就大錯特錯了。富迪公司,仙桃市一家土生土長的民營商貿企業,近三年在江漢平原刮起“超市旋風”。
  2000年12月,富迪公司在仙桃市楊林尾鎮嘗試開設了第一家“下鄉超市”。沒想到,開業當天的盛況卻出人意料,這個營業面積只有150平方米的超市,裏裏外外人山人海,就像是春運時的火車站。
  此後,富迪公司將鄉鎮定為主戰場,至今已有170多家連鎖店,覆蓋了江漢平原包括仙桃、監利、洪湖、天門、潛江、漢川等地大部分中心鄉鎮。
  富迪公司創造的“超市+基地+農戶”成為一種新的産業化模式,目前已建起了21個專業生産基地和50多個專業生産合作社,帶動3000多農民走上養殖致富之路。
  湖北省商務廳廳長尹漢寧説,過去,大量假冒偽劣商品“城裏不要、鄉下走俏”。超市下鄉不僅擠壓了假冒偽劣商品在農村市場的銷售空間,又使農民與城市居民在相同的時間、以相同的價格享受到相同品質的商品和服務。超市下鄉,不僅激活了農村消費市場,更重要的是縮小了城鄉消費差距,這將是今後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相關稿件
外資銀行的“三農”眼光 2007-08-23
面向“三農”推進農業銀行改革 2007-08-10
非法集資竟打"三農""民生"招牌 2007-08-07
一些非法集資竟打“三農”“民生”招牌 2007-08-07
中國郵政服務"三農":走進希望的田野 2007-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