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某房産論壇上,建設部原副部長楊慎直言目前房價高是由於群眾住房需求數量和質量不斷增長,他不同意時下的“房奴”一説,認為有了住房貸款就是房奴的説法並不客觀。(8月19日《新京報》)
“房奴”本是買房者表達自己感受的一個詞彙,跟“客不客觀”沒多大關係。就好像疼一樣,我被人打了一下,疼不疼只有我才能感覺到,哪有什麼“客觀標準”來判斷我疼還是不疼?你説“疼”不客觀,那好,我打你一下試試疼不疼?買房也是如此,你可以説高房價的複雜成因,也可以辯護,但誰都否認不了高房價的現實,更無法否認普通百姓在高房價負荷下的感受。楊慎先生作為一名享受政府分房福利、沒有房貸壓力的官員,想必無權説公眾這種源於切身利益的“房奴”感覺不客觀吧?更進一步説,誰比買房者更有資格談“房奴”感覺? 不知道誰是“房奴”的發明者,它擊中“買了房差不多每天就為房子工作”的現實痛感,所以一誕生,就成為流傳廣泛、深入人心的流行語,以至於教育部近日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中,“房奴”已成漢語新詞語選目。 當一個詞語迅速成為公眾普遍接受的流行語時,一些官員不去分析它背後的問題,反而站在既得利益者立場否定它,我以為,這是不厚道的。 楊慎先生喜歡談“客觀”,那就談點客觀的東西:按國際通行做法,月收入的1/3是房貸的警戒線,一旦越線將出現較大的還貸風險,並影響生活質量。所以美國銀行明確規定每月償還的按揭貸款以及與住房相關的稅費,不得超過貸款人稅前收入的28%,中國銀監會則以50%為警戒線。可據統計,不少城市,31.75%買房者的月供佔其收入50%以上———月收入一半要還房貸,這不是在為房子打工麼?當商品房每平方米的價格高於普通職工月收入數倍,一個人不吃不喝幾十年才買得起房子時,他不是“房奴”又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