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視而不是回避“房奴”現象
    2007-08-20    作者:馮海寧    來源:齊魯晚報
  8月19日新華社報道,在日前舉辦的某房産論壇上,建設部原副部長楊慎説,目前房價高的原因是由於人民群眾住房需求數量和質量不斷增長,住房消費同我國城鎮化進程是成正比的,因此,他不同意時下的“房奴”一説。
  筆者以為,“房奴”是否存在,並不是某個人説了算的,而是需要審視高房價給民眾生活帶來的影響,如買房後生活壓力是否大增、生活品質是否過度下降、婚姻是否受到影響等等。因此,不論從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來看,高房價的確有奴役人的跡象。否認“房奴”的存在,恐怕大多數買房者不會認同。
  同時,相關數字也印證了“房奴”現象。依據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階段的消費結構變動規律,居民住房消費支出一般佔到家庭收入比重的15%至30%,超過30%的家庭即存在着過度負擔。但是,有調查表明,目前中國約1/3購房者住房消費支出,佔到家庭收入的比例在50%以上。也就是説,三成中國購房者過着負擔極重的生活。
  有房地産商曾説,“成為房奴那是活該。”原因是不切實際的、一步到位的購房觀是不正確的,買房要量力而行。但筆者認為,一步到位的購房觀並不全是“房奴”的錯,而是快速提高的房價,以及小戶型住房的缺乏逼迫他們做這樣的選擇。因此,部分買房人成為“房奴”,是應該正視而不是回避的現象。
  其實,否認房價偏高,或者否認“房奴”的存在,主要是因為房價高與其關係不大。有的人由於沒有買房的壓力,也就無法想象“房奴”的疾苦。但是,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市場的調節者,如果否認“房奴”存在,是很危險的一件事。這是因為,如果高房價得不到及時的控制,可能使原本可持續的消費力提前、集中釋放,讓人們今後消費乏力,於國於民都有潛在的危險。
  就在“房奴”被否認的同時,“房奴”一詞卻入選了近日國家語委公布的新詞。這從一個側面説明,民間對“房奴”現象的高度認可,前不久,也有學者認為高房價影響了人的發展權等權益。可以説,當人的正當權益遭到侵害,從物質到精神都避免不了受損害。通過控制房價來減少“房奴”,這是一個重要課題,只有正視現實,高房價問題才有可能得到解決。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