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糖:蒸蒸日上的“甜蜜事業”
    2007-08-17    本報記者:何豐倫    來源:經濟參考報

  廣西南寧糖業股份有限公司伶俐糖廠一位工人在指揮卸甘蔗。新華社記者:張愛林 攝

  “廣西糖産量佔全國市場的一半以上,加入WTO以來,憑藉着不斷的技術更新,廣西糖已經成為應對全球市場競爭最有力的‘航空母艦’。”面對日益高漲的糖價,資深糖業分析專家林文彬對廣西糖業現狀充分肯定。

價升質增:甜味越咂越濃

  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2000年以來,廣西糖業經過一番優勝劣汰,成功地實現了從簡單低級白砂糖生産向高級白砂糖生産的轉變,不僅大量優質白砂糖成為廣西的主導産品,而且在食糖領域創出了品牌。
  農墾糖業集團柳興分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記者在柳興分公司糖業基地採訪時了解到,2000年,柳興的優質白砂糖還是2400元/噸,最高不超過3200元/噸,企業只能在成本線上徘徊,品牌沒有知名度,市場認可程度低,讓柳興人“鬱悶”不已。
  面對困境,柳興採取的做法就是全力以赴提高産品質量,對生産線實行一系列規範性要求,抓住每一個細節掌控。2004年以來,柳興的優質白砂糖價格已經飆升到3600元/噸,在期貨市場上的最高價格甚至高達5000元/噸。企業效益蒸蒸日上,職工的收入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
  柳興僅僅是廣西糖業的一個縮影。來自廣西大宗食糖批發交易中心市場的統計表明,最近五年時間,廣西糖價普遍上揚到3500-3600元/噸,比2000年平均增加了1000元/噸,而企業的生産成本則普遍下降了15%左右,與此同時,廣西優質白砂糖已經佔全區糖産量90%以上。
  實行蔗糖價格聯動的廣西,蔗農收入也穩定增長。2005-2006榨季,在蔗糖聯動效應下,蔗農每噸甘蔗價格同比增加89元。廣西蔗農種蔗實際收入達128.5億元,同比增收46.4%,農民得到了實際好處。
  價升質增成本降,廣西眾多企業和蔗農分享到了“甜蜜事業”的甜滋味。

高産高糖:為中國糖業“解套”

  “作為全國糖業的龍頭老大,廣西更注重的是看到整個中國糖業面臨原料供應的深層問題,並力求破解這些問題。”廣西農業廳廳長張明沛一語道出了廣西糖業面臨的問題。
  缺乏原料蔗恰恰是廣西乃至中國糖面臨的最大問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隨着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和飲食結構改變,我國食糖供應缺口已經超過150萬噸,成為實際意義上的食糖進口大國。在沒有發生重大技術突破前,即甘蔗或甜菜轉基因研究和大規模推廣實現前,最近幾年國內食糖現有糖料面積和制糖企業生産將達到極限:很難突破年産1300萬噸大關。
  面對原料緊缺的問題,廣西採取的措施是積極發展高産高糖的“噸糖甜”。廣西確定2010年糖業綜合發展目標為:甘蔗種植面積穩定在1100-1200萬畝。糖業專家認為,廣西高産高糖田的綜合發展戰略,完全能夠成為我國糖業“解套”的典範。

精製糖:力拼高端市場

  “白砂糖只能賺國內市場的錢,精製糖才能走出國門賺全球市場的錢。”廣西農墾局局長劉志勇在柳興精製糖生産線投産儀式上道出了中國糖業今後的發展趨勢。
  2006年4月,中國最大的精製糖生産線正式開工。這標誌着已提前成為世界食糖産銷大國的中國,通過延長産業鏈的方式,規避國際國內糖價高企帶來的市場風險,並努力爭取在國際食糖高端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以亞硫酸法生産耕地白糖仍是我國制糖企業的主要工藝,産品含硫量高,雜質比較多,存放一年半載就會變黃、變質,達不到國際主流食糖消費的産業標準。柳興精製糖生産線以原糖作原料,採用碳法進行回溶和提純處理,達到完全與國際標準接軌,可以存放幾年時間顏色、品質都不會改變。  
  2007年初,年産30萬噸精製糖的農墾集團防城分公司也正式動工建設,這意味着越來越多的廣西企業意識到參與全球高端食糖市場競爭的巨大好處。
  精製糖是全球食糖消費的主流産品。精製糖帶來的利潤是白砂糖一倍以上。“即使是在糖價低迷的階段,精製糖也能夠為企業帶來穩定的收益,延長産業鏈條就是企業規避市場風險的最佳方案。”廣西農墾糖業集團柳興制糖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昌成説。
  中國制糖企業很早就看到歐洲、美日等國市場的巨大潛力。2005年開始,歐盟分階段削減食糖出口補貼,騰出巨大市場空間。  “精製糖”帶來的産業鏈條延伸同時也給中國近4200多萬與制糖産業密切相關的農民帶來了穩定的收益。廣西、雲南、廣東、海南的蔗農數量超過3700萬,上世紀90年代糖價跌落低谷時曾經給他們帶來切膚之痛。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