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赴“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約會
兩岸交流再彰“福建優勢”
    2007-08-15    本報記者:涂洪長    來源:經濟參考報

  福建與台灣一衣帶水,最近距離僅130公里;80%的台灣同胞祖籍福建;台灣文化、風俗、習慣與福建相近、相形;改革開放以來,閩&經貿往來頻繁,在閩台資企業位列全國前茅。
  進入新千年後,福建對閩&關係作出“五緣”、“六求”的精準概括。即福建與台灣“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兩地在經貿合作、交通&&、旅游合作、農業合作、文化交流、載體建設等六大方面大有可為。
  北京拓維研究院院長王毅及其團隊曾對福建進行長期研究,在談到閩&關係時,他&&:“對&優勢是福建最大的優勢之一,在和諧發展、和平統一、和平崛起的國家宏觀戰略背景下,福建正因其特殊位置而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歷史發展機遇。”

  來自台灣的糕點師傅在第九屆海峽經貿會期間製作展示台灣名點——台灣愛餅。   發模特在第九屆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期間走秀。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

先行先試:福建對&優勢借機發力

  福建省台灣事務辦公室每個月都作一次關於閩&交流動態的“大事記”,在6月份的統計中記者看到,短短一個月,由兩地人士共同參與的各類論壇、聯誼會、研討會等接近40余次,其中單6月1日一天,就有四批福建官員、學者和工商界人士應邀赴&交流。
  福建省&&主任鄧本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用“地位特殊,態勢良好”概括當前閩&交流的總態勢。言及福建在對&工作中的特殊地位,鄧本元&&:“中央賦予福建對&工作許多‘先試先行’的政策措施,把重要的對&活動安排在福建,把重要的工作交給福建辦,把重要的對&政策措施首先安排在福建實施。”
  令人矚目甚至羨慕的是,最近幾年來,中央和國家部委&&的一些列重大對&措施中,福建都身處其中並扮演重要角色:中宣部牽頭在泉州建設目前全國惟一的國家級對&專題博物館——中國閩&緣博物館;文化部決定把福建建設成為國家級對&文化交流基地;國家批准福州、漳州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擴大到全省;國家林業局批准設立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
  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位專家&&,對&工作“先行先試”對福建意味着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曾經作為對&“前線地區”的福建,要努力構建和打造對&交流的“前沿平台”,一方面積極服務於國家統一大業,一方面加快加強兩岸産業對接與經貿合作,實現經濟騰飛。
  借助“五緣”優勢和政策東風,“&&”牌成為推動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台灣已成為福建的第二大吸收外資來源地、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三大貿易夥伴。
  據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的一項調研顯示,當前&&投資規模日益擴大並逐漸趨向行業整體性轉移。目前&&在閩投資超過3000萬美元的有23家,其中一億美元以上的有兩家。投資方向逐漸從初期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轉向精密儀器、電子、石化、汽車等技術、資金密集型産業,並涌現了一批如華映光電、冠捷電子、東南汽車、燦坤電器等優秀骨幹企業。
  來自上半年的經濟統計數字表明,福建全省今年吸收台資繼續保持強勁勢頭。全省新批台資項目273項。按歷史可比口徑,上半年福建省合同台資18.08億美元,同比增長34.5%,實到台資10.4億美元,同比增長31.4%。與此同時,閩&貿易額達到28.75億美元,同比增長6.5%。

茶農在由&&林聖光夫婦投資的茶園中採摘春茶。

海峽西岸2007年台胞青年夏令營在福建漳州開營。

農業合作:閩&經貿合作的華彩篇章

  閩北邵武市大埠崗鎮有一片佔地兩千多畝的蔥綠果園:台灣蜜雪梨、阿里山翠桃……每年夏天,這裡的奇花異果都會吸引不少游客。這片果園還有另一個名字——嘉德綜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2001年,&&吳龍振在這裡開始了自己的“莊園夢”。短短幾年,這個原先雜草叢生的舊農場變成了花果飄香的現代農業試驗園區。據其助手趙許彪介紹,目前園內試種的30多個品種已有14個取得成功。最近,園區又引進400多只波爾山羊。在建設休閒農業園區的同時,公司還準備着手興建萬頭規模的肉牛羊屠宰加工企業。
  嘉德農場的今夕對比是閩&農業合作歷程的一個縮影。1997年7月,國家批准福州、漳州設立了全國首批“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揭開了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大幕。2005年實驗區擴大到全省,成立了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經過10年來的不斷發展,閩&農業合作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豐碩成果,成為閩&經貿合作中最賞心悅目的段落。
  據統計,擴區兩年來,福建共計新批農業台資項目227個,合同利用台資3.67億美元。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批辦農業台資項目1957個,合同利用台資24.8億美元,農業利用台資總額在大陸各省區市中位居第一。
  可喜的成果還在於合作質量的飛躍。目前,農産品加工業已經佔到福建省農業利用台資項目的47.7%;台資農業企業成為福建農産品進出口的重要力量;福建亦成為台灣水果等農産品“零關稅”進口大陸的重要集散地,單是今年1至5月份,全省進口的台灣水果就達862噸,超過去年的進口總量。
  “閩&農業合作發展到今天,其範疇已是涉及農林牧漁的大農業,産業鏈條逐步延伸,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水平不斷升級,已初步形成互利互惠的共贏局面。”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論生説。
  兩岸農業合作的成果有賴於福建上下的積極作為,在落實對&農民優惠政策措施方面,福建堪稱一馬當先:率先進口台灣水果;率先擴大台灣農産品准入及零關稅的實施;率先啟動對台灣農産品緊急採購;率先設立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率先設立台灣水産品集散中心;率先實施台灣居民在大陸申辦個體工商戶等。
  福建省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吳能遠&&,通過交流合作,台灣農業提升了福建農業的優良品種,提高了農産品的深加工和附加值,擴大了福建農産品的出口能力,改善了福建的農業結構,有利於傳統農業的轉軌和新農村建設。

  台灣水果深受內地顧客喜愛。新華社
人文經濟:和諧思維下的發展新路徑

  由於歷史投入欠賬多,資源相對匱乏、發展腹地有限等原因,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的經濟總量和發展規模遲遲未見質的提升,作為東南沿海開發、開放較早的省份,福建近10年來的發展歷程卻透露出幾絲邊緣化的尷尬意味。
  &&對閩投資的曲線變化印證了這種尷尬。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福建一直是&&在大陸投資布局的重心地區,但隨後,福建在&&投資大陸熱點地區中的排位不斷下滑。2000年的統計數據表明,福建吸納台資所佔總體份額已從1991年的32%降至3.8%,10年下降了28個百分點。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福建的失落背後有着複雜的歷史特徵和現實因素,但其發展起伏卻昭示出:在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依靠優惠政策和局限於省份經濟模式,對於資源稟賦並不算突出的福建而言已然不是一條可持續發展路徑。
  為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有更大作為和進一步發揮對&優勢,2004年初,福建適時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戰略,這一東接台灣,南北承珠三角、長三角的發展規劃引起全國矚目。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提出有其內在的歷史文化邏輯,海西的歷史使命在於對&,目標和終點是海峽經濟區。”王毅説,“閩&文化一脈相承,兩地在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上的類同是福建獨一無二的比較優勢,人文經濟和人文生態産業將成為推動福建未來發展和兩岸融合的着力方向。”
  據福建省統計局資料顯示,自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大陸探親以來,截至2006年,福建全省累計接待台胞699.5萬人次,年均增長21.1%,佔大陸接待台胞總數的1/5,居全國第一。2004年底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旅游正式開通,2006年底福建居民赴金門、馬祖旅游人數更突破兩萬人。
  此外,近年來閩&以媽祖文化為中心,以學術為導向,以血緣、宗親為紐帶的兩岸科技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閩&交流從單向、個別交流逐漸發展到雙向、有組織、有計劃的交流,並朝着大規模、寬領域、高層次方向發展。整個“十一五”期間,福建共派出57批文化組團、1401人次赴港澳&開展文化交流,接待港澳&文化藝術團組138批、567人次來閩交流。
  “以文化促經濟、以民間促官方,以和諧促和平,推進海峽兩岸大宗教、大旅游、大教育、綠色經濟、文化創意産業和高人文附加值産業的發展,福建未來的政經走勢值得各方期待。”王毅説。

  相關稿件
福建石獅市紡織企業和服裝企業欲結盟上市 2007-08-14
瑕瑜互見的細節 從早餐、房價、報販看福建 2007-08-13
福建:“中國麻竹之鄉”走出大山 2007-08-10
福建省推進沿海港口“兩集兩散”建設 2007-08-10
福建全力防抗“蝴蝶” 200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