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雲南的高速公路建設。 | 二十多年前説到雲南,人們會想起“紅塔山”香煙;十多年前説到雲南,人們會想起大理、西雙版納等地的風光和民俗;如今説到雲南,人們想到的是《雲南映象》和《麗水金沙》。 人們關於“雲南印象”的變化,恰恰印證了這些年雲南經濟發展走過的歷程。從煙草“一枝獨秀”到如今文化、生物資源開發等産業“百花齊放”,雲南的特色經濟正支撐着全省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産業結構大“變身”
雲南省統計局剛剛發布的消息:2007年上半年,全省完成生産總值2009.6億元,同比增長14.6%。其中工業拉動GDP增長8.3個百分點,工業增長速度首次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上半年的信息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第一産業增速回落1.3個百分點,第二産業、第三産業增速則分別提高5.1和4個百分點。
雲南有煙草、生物資源開發創新、旅游、礦産、電力等五大支柱産業,其中煙草作為傳統産業一直起着重要的支撐作用,今年上半年完成增加值274.01億元。旅游經濟平穩增長,在“二次創業”的推動下,上半年實現總收入270.76億元。電力自2000年被確定為重點培育的支柱産業,預計2007年完成增加值佔GDP比重將升至8%,開始彰顯其作為支柱産業的作用。 與此同時,生物資源開發創新也嶄露頭角:花卉、普洱茶聞名全國;橡膠等産業為農民開闢了一條增收渠道。數字表明,僅今年上半年雲南春茶産值就達32.43億元,同比增長190%。值得欣喜的是,雲南生物資源開發已從過去注重自然資源的初級開發,逐步向廣泛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提高質量和效益上轉變。 文化産業的異軍突起也為雲南産業結構調整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雲南文化産業相關領域的産值達200億元。專家預計,2007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60億元,佔生産總值的10%左右。
對外合作成績引人矚目
東南亞、南亞是當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資源富集地區,加上人口眾多、市場發展潛力大,必然成為我國“走出去”的重點區域。 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雲南省,在對外合作上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今年上半年全省海關進出口總額40.83億美元,同比增長42.5%,高出全國平均增幅19.2個百分點。其中,與東盟實現貿易額14.4億美元。 尤其值得欣喜的是,雲南對外貿易結構正發生着一些積極的變化:加工貿易持續快速增長,一般貿易進口增勢穩中趨快;高新技術産品和機電産品出口、金屬原材料和機電産品進口快速增長。 除了經濟,雲南還與多個國家在衞生、教育等多個領域展開了合作,交通方面的合作尤其引人矚目。目前,雲南出現了公路、水路、鐵路、航空建設齊頭並進的可喜局面:昆(明)曼(谷)國際公路、昆(明)河(內)國際公路、昆(明)仰(光)國際公路以及從昆明經保山至緬甸最終抵達孟加拉的4條國際大通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
雲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康雲海認為,雲南正面臨着一次歷史性的機遇。 從國內看,許多跨國企業把中國作為最理想的産業轉移的落腳點,我國西部地區則成為東部産業梯度轉移的重點地區。“雲南的地理區位處在産業轉移的有利位置,因此完全有條件大規模吸引外部投資、引進先進技術,承接東部轉移出的産業。” 從國外看,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不斷深入、與南亞各國區域合作有望取得進展的形勢下,雲南在我國加強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經貿往來中的橋梁作用開始彰顯。 機遇喜人,但挑戰也不可忽視。雲南土地資源迅速減少,建設用地消耗量較大。“十五”期間全省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12.2%,明顯高於GDP年均增長8.7%的水平,單位GDP能耗呈不斷上升。 專家還認為,目前雲南省教育、文體、社會福利保障事業、廣電、科研、社會服務業等社會類投資,不僅發展速度較慢,而且投入比重低,導致雲南形成了“投資和經濟高增長、低就業”的增長模式。 儘管面臨困難,但雲南全省從上至下還是對抓住機遇、發展經濟具有相當的信心。雲南省省長秦光榮説,加快發展是雲南省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