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奧運還有一周年才到來的時候討論“後奧運”話題,非但不是不合時宜,反而很有必要。在奧運會歷史上,不少舉辦城市在奧運結束後陷入了經濟低谷;與此相對應,國內是否會在奧運後出現以房地産價格下降為標誌的“後奧運現象”,也成為業界討論的熱點話題。 很多人認為,提到“後奧運”就是指奧運場館閒置、房産價格跌落、甚至引發國民經濟倒退的“後奧運陷阱”。但事實上所謂“後奧運”,有可能出現東京奧運會後東京灣土地價格崩盤的悲劇,也有可能出現漢城奧運會後韓國徹底躍上國際政治經濟舞&的喜劇。 北京在奧運後會怎樣走?會不會陷入東京、雅典等地類似的命運?筆者認為,需要從幾個方面來考量“後奧運”的形成因素。 首先,中國承辦奧運會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在全球化發展的新時期向世界展示中國既古老又現代的文明魅力,使世界接受中國,讓中國融入世界。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奧運之後,北京(包括周邊城市)的入境游人數能否成為全球最高,北京等一大批城市能否吸引全球頂級會議和賽事,北京以及周邊城市的國際競爭力能否躋身世界前列,體育文化産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能否提升,這些都是比奧運後房産價格更需要考量的指標。 僅以體育文化産業所佔比重這個指標為例來説明。美國國民收入體系中,體育産業對GDP的貢獻排名第11位,遠遠超過鋼鐵、金融、化工、製造等産業。但我國包括體育産業在內的文化創意産業對GDP的貢獻根本就算不上數。倘若能借助此次奧運承辦之機,形成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産業化運作機制,完善會展、演出、大型活動等文化産業的創意水平和盈利能力,將有利於增加第三産業的貢獻,改進我國過度依賴重工業的産業格局,成為“後奧運”中的可喜現象。 其次,要考慮到2008北京奧運會鮮明的中國國情。國情因素有負有正,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經濟仍在持續快速的增長,這個增長並不是由奧運帶來的,也不會因為奧運的結束而結束;而快速增長的GDP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幅提升,使中國沒有出現舉債辦奧運的情況。據奧組委預算,本次奧運會的投資還將剩餘1600萬美元以用於群眾體育活動。 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會長魏紀中説,中國的奧運投資是在政府的主導和調控之下,這一點與出現了後奧運經濟衰退現象的其他國家不同。例如場館利用問題,在場館規劃設計之初就考慮到賽後的綜合開發利用問題;又如因籌備奧運而投資的行業也不存在投資過熱需要調整的情況,相反正是目前行業結構中緊缺的、在奧運後能夠大展宏圖的行業。 當前所推行的“行政市場雙結合”的奧運開發模式中,要更兼顧普通民眾對奧運投資建設成果的分享,而不必囿於後奧運是“陷阱”還是機遇的討論。只要乘着奧運投資的東風,北京的城市現代化水平能夠得到提升,就業機會不斷增加,現代服務業和消費得到共同發展,就一定能換來後奧運的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