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雅圖”正在崛起
    2007-08-08    本報記者:毛海峰    來源:經濟參考報

 嚴酷的事實告訴陜西航空人,只有靠自主創新才能最終強大自己。
  新華社記者:丁海濤 攝

  目前我國大飛機的研製已提上日程。陜西作為中國的“西雅圖”,正日漸為國內外航空界所矚目。

中國大飛機夢的“寄託者”

  我國航空界對於發展大飛機一直存在“東西之爭”、軍機民機之爭和體制之爭,但是從來沒有一個人能輕視陜西的航空力量,因為每個航空人都知道,沒有陜西航空界力量的參與,中國的大飛機夢是無法實現的。
  陜西現有航空産業資産200多億元,佔全國航空産業總資産的1/4,産值佔全行業的近1/3。職工10多萬人,佔全國航空産業職工總數1/4強,其中高級職稱7000餘人,兩院院士11人,外籍院士五人。
  陜西在飛機的研發和製造方面具備了全國領先的力量。位於西安閻良的中航一集團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是我國實力最強的大中型軍民機設計研究院,設有飛機總體、氣動、強度、結構、機械系統、航電系統、電氣系統、綜合保障、計算機技術、測試計量、情報資料等設計研究室,先後成功地完成了轟六、預警機、運七系列、“中國飛豹”等10多種軍民用飛機的改進改型、自行設計等任務。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西飛),是全國最大的大中型軍民機製造企業,先後試製、改進改型了轟六、運七、運八、中國飛豹、空中加油機等近30多種型號的飛機,目前我國正在研製的最新的支線飛機ARJ21的很多重大部件就是由西飛研製的。
  西安閻良航空産業基地主任金乾生對記者説,做飛機首要的是要有強大的研製力量,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西飛的研製力量是我國發展大飛機必不可少的,沒有陜西這些強大的研製力量,中國生産大飛機會是一句空話。

自主創新是關鍵

  目前西安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大中型轟炸機、殲擊轟炸機、運輸機及各種特殊用途飛機和無人機研發生産基地,陜西漢中成為了我國重要的中型運輸機研發生産基地。陜西航空界現有的這些力量,歸根到底都是靠自主創新發展來的。
  我國發展飛機,最重要的就是要自己掌握飛機的設計、製造技術,這是發展飛機産業的基本問題。近年來雖然我國發展飛機的一些關鍵技術得到了突破,但是我國飛機的整機研製能力、零部件的研發能力和先進材料的製造能力,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至少還有10至20年左右的差距。如何迎頭趕上,陜西航空界一度也曾迷茫過,一些人覺得可以立足國內,走與外國合作生産的道路,逐步實現我國飛機産業的現代化、國産化。
  西飛總工程師楊尤昌説,1997年西飛曾派10多名骨幹到歐洲發達國家學習飛機製造,但是外方僅允許中方人員熟悉飛機製造過程中的某一個具體崗位,不讓看明白整個系統,中方始終無法了解外方飛機製造系統的關鍵點在哪,後來雖然中方也有人當上了外方製造車間的工長,但是沒有一個人能掌握外方飛機製造的關鍵。
  嚴酷的事實告訴陜西航空人,只有靠自主創新才能最終強大自己。依靠這種精神,陜西航空人先後成功地研製了我國第一代支線客機——運七飛機、第一代殲擊轟炸機——“中國飛豹”等10多種軍民用飛機。目前,陜西航空人已開始為我國大飛機的研製做準備工作。

中國“西雅圖”在飛速崛起

  西安閻良航空産業基地現已聚集了陜西航空界的大部分精華,據基地介紹,今後陜西航空界將依託西飛集團公司、中航一集團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聯合陜西飛機製造公司、西安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等企業和有關科研單位,將産業發展重點集中在整機製造領域、零部件加工製造領域和航空服務領域三大領域。
  由於我國發展大飛機戰略的提出,今後10年將是陜西航空力量發展難得的機遇。據記者了解,除了現有的陜西航空力量外,一批從事飛機零部件製造業加工的民營企業也開始落戶陜西圍繞大飛機運作起來。
  西安市康鋮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是一家進行航空精密零部件加工的民企,公司總經理都修泳對記者説,國家發展大飛機給公司創造了巨大的機遇,公司一定要千方百計地抓住它。目前,該公司在西安閻良國家航空産業基地內建設了2000平方米的廠房,各類精密數控設備10多&,計劃到明年添加到30多&。據西安閻良國家航空産業基地管理委員會統計,目前已有66家與航空有關的企業進入閻良基地,其中90%都是民營企業,大多數企業都是衝着大飛機的大部件製造很可能放在西安而來的。
  藉&國家發展大飛機的“東風”,陜西作為中國“西雅圖”正在飛速崛起。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