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面是經濟飛躍發展,另一方面是粗放經營帶來的環保、節能等問題。從廣闊的黃土高原,到古老的關中平原,再到山大溝深的秦巴山區,陜西這塊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正在進行其歷史上最快的工業化,産生着這塊土地上最深遠的影響。
不平衡的工業化
給陜西帶來巨變的這場工業革命,是從我國“十五”期間進入快速發展期的,這離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後僅三年時間。整個“十五”期間,陜西工業總産值在五年內年均增長19.11%,第二産業佔GDP的比重不斷增加,在2005年突破50%。進入“十一五”後,陜西繼續保持着高速工業化的進程,今年上半年,陜西工業投資為504.9億元,增速高達46.7%。 然而這種工業化卻是建立在不平衡的基礎上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陜西省內各地市之間工業化發展水平十分不平衡,既有進入低水平工業化成熟期的西安市,又有進入工業化中期的楊凌、咸陽、寶雞、延安、銅川、榆林等市,同時還有處在工業化初期的渭南、漢中兩市。 二是産業之間發展十分不平衡,能源産業和以軍工為代表的裝備製造業成了陜西省的絕對支柱産業,這兩大産業都是帶有一定壟斷性質的産業,而競爭性産業發展十分不充分。陜西省政府將能源化工、裝備製造、食品、電子信息技術、醫藥、有色金屬冶煉、紡織和建築材料八個工業産業確定為促進陜西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然而能源化工和裝備製造的發展卻遠遠高於其他産業。今年上半年,陜西能源化工業和裝備製造業的投資佔工業投資的比重高達74.6%,拉動工業投資增長37.6個百分點。而以電子、建材和紡織為代表的競爭性産業發展優勢卻並不明顯。
痛並快樂着
不平衡的工業化給陜西老百姓帶來了期盼已久的經濟飛躍的“快樂”,也帶來了像環保、節能等不少負面影響的“陣痛”。 陜西工業化賴以發展的能源産業和以軍工為代表的裝備製造業都是採用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這使得陜西經濟在今後的經濟發展中可能因為市場和政策因素的變動面臨很大的波動。如陜西的煤炭資源,隨着今後市場供求總量趨於緩和、國家宏觀調控成果的顯現和高耗能産品的過快增長進一步受到限制,勢必會出現增勢趨緩的情況。而且,無論是“吃資源飯”的能源産業還是吃“政策飯”的軍工,都是“靠天吃飯”,這種發展方式絕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為了陜西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培育一批競爭性行業中的有實力的企業已勢在必行。 陜西不平衡的工業化對能源工業的依賴,也使得陜西節能降耗的壓力巨大。“十五”期間全國的單位GDP能耗降低了16%左右,而陜西的單位GDP能耗只降低了6%。 不平衡的工業化還使陜西的環境質量下降較快。陜西省的生態環境承受着日趨增大的壓力,可持續發展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
可持續發展是關鍵
展望未來的陜西經濟,工業化無疑會繼續進行,可持續發展也將成為陜西經濟發展的關鍵。 對不平衡工業化給陜西帶來的“快樂”和“陣痛”,陜西省從政府到百姓都有着切身的體會。為消除在環保、節能等方面的負面影響,陜西省政府在今年上半年提出了“輕工興陜”的戰略想法,即通過提升陜西省輕工業的競爭力來使陜西省輕重工業的比重保持一定的平衡,以減少陜西經濟對能源化工等重化工業的依賴。但這些措施無法改變當前陜西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即以能源工業為代表的重化工業成了陜西經濟最大的“發動機”。 可以預見的是,陜西省今後若干年內還將處於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的時期,第二産業尤其是重工業仍將保持快速發展,對全省經濟增長仍然會起主導作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陜西省第二産業強勢的格局不會有所改變,當然從整體來看,第一産業和第三産業的變化趨向將表現出進一步合理和優化的態勢。 雖然不平衡的工業化仍會進行下去,但是出於對陜西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考慮,陜西省政府從現在起還是得盡快採取有效措施,使不平衡工業化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可持續發展現已成為陜西經濟必須考慮的問題,這是當前陜西省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性的難點問題,也是陜西經濟從不平衡的狀態轉向平衡狀態的解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