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發展高端優勢産業
    2007-07-25    本報記者:徐岳    來源:經濟參考報

  天津生物芯片技術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在作芯片點樣準備。
  本報記者:劉海峰 攝

  天津一汽豐田的成品車生産線。本報記者:劉海峰 攝

  濱海新區一年一度的大型車展。本報記者:楊宗友 攝

  在經過4年經濟高速增長之後,天津市今年上半年經濟穩定增長,第二、三産業發展更為均衡,濱海新區對天津經濟的拉動作用進一步提升。
  有研究表明,京津冀各主要城市之間已經初步形成專業分工與競爭並存的格局,天津要在區域合作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就要優先發展高端産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引領和帶動區域發展。
  天津社會科學院經濟預測研究所所長盧衛介紹説,天津市今年經濟運行的突出特點是,第二産業與第三産業的增速相差縮小,産業整體格局更加均衡,開始表現出穩健的雙輪推動增長格局。
  盧衛説,經過多年的發展培育,天津市已經形成電子信息産業、冶金工業石油套管和鋼管、化學工業、汽車、中醫藥和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優勢産業。隨着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天津需要在繼續保持傳統優勢産業的基礎之上,大力發展第三産業,促進産業結構更加合理的調整。
  盧衛説,天津經濟穩定增長、産業結構更加合理與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密不可分。
  濱海新區對天津經濟的拉動作用,還源於一些大工程和大項目:空客A320總裝線項目開始施工,百萬噸乙烯項目土建全面施工,渤海化工、鋼管公司、天鐵等項目投資增速大幅提高。
  長期以來,京津冀地區的産業發展格局多被概括為産業結構雷同,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但經過長期研究之後,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剛分析認為,上述概括和認識並沒有真實反映該地區産業發展和演進的實際。
  劉剛介紹説,以京津冀地區5個有代表性的優勢産業——醫藥製造、通訊設備、交通運輸、黑色金屬和化學原料為例,在與全國2006年平均成本費用利潤率的比較中,北京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僅有醫藥製造,天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産業分別是醫藥製造、通訊設備和交通運輸,而河北的優勢在於交通運輸、黑色金屬和化學原料。這説明京津冀內部表現出一個初步的專業化分工格局,而此格局是建立在各城市資源稟賦差異和比較優勢基礎之上的。
  劉剛率領的“京津冀協作聯合調查組”分別對北京、天津、石家莊、保定、張家口和唐山及曹妃甸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與大的行業數據所反映的情況不同,京津冀地區各主要城市之間,在更微觀的層次上已經初步形成了專業化分工和適度競爭並存的格局。這種産業發展格局為京津冀城市群的共同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奠定了的基礎,但行政干預過強、體制創新不足和市場配置資源基礎相對薄弱,仍是制約該城市群産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
  劉剛分析認為,從動態的角度看,京津冀地區産業演進表現為以重化工化為特徵的專業化發展趨勢。這一演進趨勢並不是內部競爭造成的,也難以用行政干預來解釋,更多地表現為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新興工業城市産業發展中競爭和帶動雙重影響的結果。
  劉剛認為,産業發展格局的動態演進要求天津的産業發展必須是積極主動的。如果天津不能在整個京津冀區域産業發展中主動地起到引領作用,僅僅是被動地跟隨,則會付出與上一輪産業調整一樣的沉重代價。因此,天津應主動發展以自主創新為主的高新技術産業和現有優勢産業,在産業高端化發展中尋求突破。
  天津要建設北方經濟中心,在産業發展上就應當着眼於高端、高輻射和高滲透産業鏈環節的發展,這不僅包括高新技術産業,還要包括重要産業的研發環節和銷售環節。這樣才能在保證天津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其他城市的快速發展。
  盧衛説,國家明確了天津的城市定位,要把天津建設成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而要建設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天津應充分加強與周邊城市産業合作,避免同質化競爭,這對各城市來説都會是利大於弊。同時,天津還要在産業融合中同時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
  專家們建議,天津重要産業的企業要走出去,積極整合京津冀的資源,通過整個産業鏈優化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充分利用中央賦予的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各項優惠措施,通過自主技術創新和技術轉化,走出一條天津産業發展的新模式。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