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顧名思義,在一個大湖泊的南面--因在洞庭湖南面而得名。優越的氣候、土壤和水利條件,使湖湘大地與農業結緣很深,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次産業所佔比重,持續多年都是3:2:1。
  2006年,湖南省全省實現工業增加值2667.8億元,增長16.8%。三次産業的比重首次轉變為"2:3:1。[詳情]
創新成就企業夢想
  在消費型城市長沙,近年來發展起了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這樣的國內機械制造行業後起之秀。這兩家企業均依靠混凝土輸送泵起家,抓住市場機會,迅速發展壯大,依靠的主要是體制方面的創新。
  "我們每年50%以上的銷售收入來自新産品。"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公司董事長詹純新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中聯重工在短短10多年時間裏,以50萬借款起家,發展成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規模第二大的現代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工程機械行業,中聯勝出靠的是科技自主創新。
  "熱風迴圈加熱機"是中聯最近研制的世界第一臺同類産品,獲五項專利。[詳情]
兩次發展思路的轉變
  黨的十六大以來,湖南省經濟社會呈現出"又好又快"的蓬勃發展態勢。湖南省統計局局長劉國湘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認為,巨變來自于十六大以後湖南兩次發展思路轉變。
  第一次轉變是湖南省第八次黨代會上提出的,是湖南第一次思路轉型。變化的核心是由習慣于抓農業向加快推進工業化、農業産業化和城鎮化的"三化"進程轉變。[詳情]
就業,一個家庭不能少
  2006年初,湖南省勞動保障部門通過入戶摸底調查,進行實名制登記。調查結果令人吃驚:全省共有2.2萬戶縣以上城鎮零就業家庭,涉及未就業的勞動力5.2萬多人。
  零就業家庭是指縣以上城鎮常住戶口的家庭中,在法定勞動年齡內,具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的成員處于失業狀態,且無勞動收入的家庭。[詳情]
關鍵是"質"的提升
  近年來,通過南融"泛珠"三角、東接長江經濟帶,湖南進入了新一輪的快速增長期,在中部崛起進程中表現可圈可點。
  然而,在經濟總量偏小的背景下,湖南經濟"量"的擴張與"質"的提升仍是一對長期矛盾。湖南推進新型工業化潛力何在,湖南的核心競爭力究竟在哪裏?[詳情]
雜交水稻:農業科技的名片
  今年4月底,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赴華盛頓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時,經營著世界上80%雜交玉米種子的美國先鋒種子公司副總裁,乘私人飛機專程赴華盛頓拜訪袁先生,希望雙方開展合作。
  如今,湖南"稻種"遠播世界。[詳情]
背景數據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2006年全省GDP為7568.89億元,是2002年全省生産總值的1.8倍。2002年-2006年年均增長10.9%。其中第一産業2006年實現增加值1332.23億元,是2002年的1.6倍,年均增長 4.8%;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3.51.70億元,是2002年的2.1倍,年均增長13.6%;第三産業2006年實現增加值3084.96億元,是 2002年的1.7倍,年均增長11.2%。
居民生活不斷改善
  2006年全省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0504.7元,比 2002年增加3546.1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3389.81元,比2002年增加992元。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4.9%,比2002年下降0.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48.6%,比2002年下降3.9個百分點。[詳情]
湖南省2006年經濟數據
一、GDP指標:
2006年GDP絕對額:7493.17億元
每人平均GDP:11830元
二、固定資産投資
2006固定資産投資:3242.39億元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34.22億元
四、進出口總額
2006年進出口總額:73.53億美元
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0504.67元
六、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
2006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3389.81元        更多>>
  2003年,在委書記李源潮、省長梁保華的指導下,江蘇省制訂出全面小康社會指標體係,涉及經濟發展、生活水準、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4 大類18項25個指標,在全國第一次把"全面小康"目標量化並列入各市縣政績考核。這一指標體係,把官員"唯GDP論英雄"的發展觀,扭轉到提高城鄉人民收入、促進社會發展。[詳情]
火爆的數據 可喜的發展
  2007年夏,一組比江南高溫天氣更為火爆的數據,吸引了眾多經濟界人士的眼球:
  1-6月,全省實際利用外資91.9億美元,佔了今年外商在華投資總額的近四成;內資企業出口增長33.9%,高于外資企業3.6個百分點;內資及內資控股企業實現産值約佔全省高新技術産業産值的61%,[詳情]
鎖定"科學發展"新方向
  "區域經濟未來的發展潛力,無疑潛藏在它的未來發展走向中。"著名統計分析專家、江蘇省統計局綜合處處長劉興遠認為,未來五至十年,江蘇經濟將在"科學發展"的新走向中迸發巨大潛力。
  劉興遠説,自2001年以來,江蘇省經濟以年均增長13.2%的快速發展,GDP于2006年突破2萬億元。[詳情]
"教育均衡"造就人力資源競爭力
 
  江蘇省擁有全國最多的高等院校、最多的高校在校生,但他們仍不滿足。為了造就數量更大、品質更高的人力資源,同時實現更廣泛的教育公平,他們極力推行了"教育均衡八大工程"。
  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造成的教育資源不均衡一直是制約江蘇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難題。蘇北的一位縣教育局長曾經對記者説:"與蘇南相比,我們落後了20年!"[詳情]
蘇州工業園區圖謀"最具國際競爭力"
  以借鑒新加坡經驗為最大特色的蘇州工業園區,是江蘇省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面旗幟。
  7月10日,由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和新加坡副總理黃根成共同主持,在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聯合協調理事會第九次會議上,中新雙方重申:支援蘇州工業園區建成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詳情]
"平安創建"為和諧社會創建平安
  公眾安全感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平安創建連續兩年被中央社會治安綜治部門評為全國第一;命案破案率、殺人案件破案率連續三年保持全國第一……江蘇的平安建設日益成為當地老百姓最為認可的品牌,它不僅為爭創全國最安全地區作出貢獻,而且為江蘇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社會的普遍和諧保駕護航。[詳情]
到華西村看萬鳥棲息
  素有"天下第一村"美稱的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是靠發展鄉鎮工業而致富的蘇南農村的代表。如今,家家有別墅、汽車的華西村又瞄準了下一個重要目標--生態村。
  據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介紹,村裏所有工業企業均設有3-5人的環保科,管理和監督本單位污染減排。此外,村委會還設有專門的環保監督機構。投資1000多萬元的污水處理廠已經建成,全村所有工廠的污水處理都達到了國家一級排放標準。[詳情]
用創新思維保障民生
  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是與廣大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近年來,江蘇省用創新思路和做法解決民生難題,取得了實際成效。[詳情]
江蘇省2006年經濟數據
一、GDP指標:
2006年GDP絕對額:21548.36億元
每人平均GDP:28685元
二、固定資産投資
2006固定資産投資:10063.65億元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23.18億元
四、進出口總額
2006年進出口總額:2840.0億美元
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4084.26元
六、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
2006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5813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