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陜西省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2007年3月20日)
    2007-07-18        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2006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以來歷次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全省經濟總體上呈現出“經濟增長快、結構調整優、宏觀效益好、居民收入增、市場物價穩、對外開放水準提高、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加快”的態勢,全年宏觀預期目標基本完成,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初步核算,2006年陜西生産總值4383.91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488.48億元,增長7.4%,佔生産總值的11.1%;第二産業增加值2318.17億元,增長14.9%,佔生産總值的52.9%;第三産業增加值1577.26億元,增長11.4%,佔生産總值的36%。每人平均生産總值11762元,比上年增長12.3%。

二、農業

  2006年,全省農業再獲豐收,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産量增加,果業持續快速發展,水果總産再創新高,畜牧業穩定發展,産業化步伐加快。全省糧食播種面積5179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

    注:1、根據國家統計局水果公布口徑,水果産量包括果用瓜;2、園林水果産量為果業統計監測結果。

  林業生産實現生態建設和經濟效益協調發展。2006年,全省林業生産從過去的以退耕還林、增加造林面積、封山綠化為主,向提高林木品質、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增加林業産品産出方向轉變。主要林産品産量穩定增長。

  畜牧業生産穩定發展,産業化步伐加快。2006年,我省繼續堅持把畜牧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導産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産業化發展為目標,以奶業發展為突破口,狠抓疫病防治、健全良種建設、推廣標準化飼養、大力實施科技興牧戰略,促進了畜牧業生産方式的轉變和畜産品生産能力的提高。

  全年水産品産量7.45萬噸,比上年增長1.3%。
  縣域中小企業(鄉鎮企業)發展加快。2006年末,全省縣域中小企業從業人員435.77萬人,新增15.56萬人,支付勞動者報酬24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實現增加值849.77億元、利潤總額178.04億元、實交稅金59.56億元,分別增長13.8%、15.9%和19.7%。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産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571.8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加值1305.85億元,增長20.4%;輕工業265.95億元,增長13%。全年工業産品銷售率為98.12%,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
  支柱産業發展迅速,對工業拉動作用明顯。八大工業支柱産業完成工業總産值4258.03億元,比上年增長29.6%,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8.9個百分點。其中能源化工工業完成工業總産值2098.53億元,比上年增長34.4%,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6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904.33億元,增長29.6%,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6.1個百分點;有色冶金工業470.19億元,增長30.1%,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3.2個百分點;其他支柱産業中食品工業增長23%,通信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0.7%,醫藥制造業增長7.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34.4%,紡織服裝工業增長14.7%。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水準大幅度提高。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259.78億元,比上年增長32.5%;實現利潤513.64億元,增長31.6%;稅金總額317.14億元,增長31.2%;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29.29,比上年提高24.6個百分點。
  在統計的39個工業行業大類中,36個行業總産值比上年增長。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總産值756.73億元,比上年增長47.6%;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605.07億元,增長38.1%;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405.55億元,增長40.2%;電力、熱力的生産和供應業316.45億元,增長13.4%;煤炭開採和採選業228.48億元,增長26.2%;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91.43億元,增長27.8%。主要工業産品多數保持較快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産品産量如下:

  建築業生産保持穩步增長,企業經濟效益繼續好轉。全省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産值895.38億元,比上年增長36%;實現利稅總額42.32億元,增長32%,其中實現利潤13.36億元,增長3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173.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09.9萬平方米,增長13.4%;房屋竣工面積12130.9萬平方米,增加230.1萬平方米,增長12.1%。虧損企業個數120個,比上年增加16個,虧損面為14.3%,比上年上升了1.6個百分點。

四、固定資産投資

  2006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2610.19億元,比上年增長31.9%,其中城鎮固定資産投資2415.21億元,增長32.8%;農村固定資産投資194.98億元,增長21.6%。
  從三次産業投資看,全省城鎮投資第一、二、三産業分別完成投資45.35億元、904.91億元和1464.9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0.8%、39.3%和29.0%。在第一産業中,農業投資9.41億元,林業投資13.6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0.7%和15.2%。在第二産業中,工業完成投資887.44億元,增長38.7%,比上年加快2.7個百分點。其中採礦業完成投資289.74億元,增長35.3%;制造業完成投資410.06億元,增長48.3%;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産和供應業完成投資187.63億元,增長26.0%。在第三産業投資中,房地産業投資404.54億元,增長33%;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投資20.55億元,增長38.3%;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199.78億元,增長13.3%。
  基礎設施投資總額超過千億元。2006年,在鐵路、公路等投資項目的拉動下全省基礎設施投資1108.16億元,比上年增長46.7%,拉動城鎮投資增長19.4個百分點。在一批高速公路項目和農村公路建設的帶動下,公路運輸業完成投資274.22億元,增長45.5%。建成投産的高速公路有延安-黃陵高速公路、陜蒙界至榆林高速公路、靖邊-安塞高速公路和西安-柞水高速公路。在西安-延安鐵路擴能改造工程、武漢-安康鐵路復線工程、安康-重慶鐵路復線工程、西安鐵路樞紐北環線工程、新豐鎮編組站以及鄭州-西安客運專線工程等的帶動下,鐵路建設投資成倍增長。2006年,鐵路運輸業投資完成76.73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倍。
  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加快,商品房銷售良好。2006年,全省房地産開發投資394.83億元,比上年增長32.1%。商品房銷售建築面積1115.21萬平方米,增長25.1%;商品房屋銷售額274.7億元,增長49.6%。

五、交通、郵電

  全年完成客貨運輸周轉量1661.85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5.8%。其中,鐵路1367.63億噸公里,增長4.6%;公路284.21億噸公里,增長11.7%;民航9.65億噸公里,增長15.4%。
  全年完成貨物發送量3.92億噸,比上年增長7.0%。其中,鐵路1.39億噸,增長7.1%;公路2.51億噸,增長7.0%;水運117萬噸,增長2.6%;民航4.73萬噸,增長21.3%。
  全年完成旅客發送量4.13億人,比上年增長8.9%。其中,鐵路4401.90萬人,增長21.4%;公路3.61億人,增長7.5%;水運355萬人,增長3.2%;民航497.12萬人,增長20.4%。
  全年郵電主營業務收入154.33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其中電信137.94億元,增長13.7%;郵政16.40億元,增長7.2%。郵電業務總量429.72億元,增長22.9%。
  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368.71萬門,比上年增長8.4%。全省電話用戶突破二千萬,達2097.07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913.49萬戶,增長6.3%;行動電話用戶突破千萬,達1183.58萬戶,增長26.2%,普及率分別達到24.46部/百人和31.69部/百人。城市電話用戶579.15萬戶,農村電話用戶334.35萬戶,無線市話用戶211.69萬戶,分別增長3.1%、12.4%和2.8%。全省寬頻接入用戶達到103.55萬戶,增長56%。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價格

  2006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22億元,比上年增長15.1%,為1998年以來增幅最高的年份,實現了“十一五”開門紅。
  城鄉市場協調發展。城市市場消費品零售額992.83億元,增長16.2%;縣及縣以下市場消費品零售額529.18億元,增長13.1%,城鄉市場增幅差距比上年縮小0.2個百分點。
  住宿和餐飲業增勢強勁,批發和零售業穩步增長。全年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326.69億元,增長14.9%;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65.55億元,增長17.8%。
  關中地區增幅高于陜北和陜南。關中地區(一線兩帶)零售額1221.94億元,增長15.5%,陜北地區零售額132.26億元,增長12.4%,陜南地區零售額167.81億元,增長14.0%。
  2006年,居民消費價格呈溫和上漲態勢,工業品生産價格增長較快。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5%,其中:城市上漲2.1%,農村上漲0.4%。2006年各類價格指數如下(以上年價格為100):

七、國內國際旅遊

  2006年,我省積極培育壯大旅遊産業,著力打造旅遊精品,努力擴大旅遊産品知名度,進一步提高旅遊服務品質,國內國際旅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國內旅遊保持快速增長。全年接待國內旅遊人數695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6.1%;國內旅遊收入378億元,增長19.6%。
  國際旅遊再創歷史新高。全年接待境外旅遊者人數首次突破百萬人次,達106.11萬人次,增長14.3%,旅遊收入5.1億美元,增長14.3%。

八、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較快增長。2006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值53.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進口17.3億美元,增長15.4%,出口36.3億美元,增長18%。實現貿易順差18.99億美元。在進出口總值中,一般貿易進出口38.97億美元,增長5.3%;加工貿易進出口12.6億美元,增長61.5%。
  利用外資品質和水準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55個,實際利用外資9.25億美元(含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部分),增長47.2%。
  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經濟帶吸引外商投資聚集效應強勁。“一線兩帶”新批外商項目222個,佔全省87%,合同外資9.51億美元,佔全省95.9%,實際利用外資9.15億美元,佔全省99%。
  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成效顯著。2006年,全省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累計新簽合同額18.97億美元,增長66.6%;完成營業額4.82億美元,增長77.6%,派出人數3121人,增長117.6%;期末在外人數5772人,增長49.9%。新設境外投資企業3家,增資企業1家,新設境外機構2家。

九、金融、證券和保險業

  2006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7452.5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6%,其中,企業存款余額2152.21億元,增長16.4%;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067.57億元,增長15.1%。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4463.2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1%,其中,短期貸款1766.0億元,增長5.2%;中長期貸款2372.43億元,增長23.9%。
  2006年末,全省境內有各類證券公司3家,比上年減少1家。其中,證券營業部65家(含外地公司在陜西的營業部),比上年增加2家。期末證券開戶數113萬戶,比上年末增加7萬戶,證券市場各類證券交易量2867.09億元,比上年增長58.9%。其中股票交易量2416.35億元,增長65.4%,基金交易量41.46億元,增長70.9%;國債現貨回購交易量16.67億元,下降91.3%。
  2006年末,全省有各類保險公司1635家,比上年增加143家。專業機構81家,增加21家;兼業機構2175家,增加87家。全省各類保險公司2006年保險業務收入116.18億元,比上年增長19.3%,其中,財産險收入30.99億元,增長25%;壽險收入85.19億元,增長17.3%。全省各類保險公司2006年賠付額29.67億元,比上年增長25.5%,其中,財産賠付15億元,增長48.4%;壽險賠付14.66億元,增長17.2%。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增強。2006年全省招收研究生2.21萬人,在學研究生6.54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6.5%、12.0%。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76所,共招收普通本專科學生21.91萬人,比上年減少4.9%、在校學生72.62萬人,比上年增長8.9%。
  中等職業教育規模持續擴大,招生21.64萬人,較上年增加25.7%;在校學生47.56萬人,較上年增加11.1%。
  義務教育階段有了新進展。到2006年底,全省所有縣區普九驗收達標,人口覆蓋率100%。全省共有初級中學2052所,招生69.64萬人,在校學生212.21萬人。(其中普通初中2047所,招生69.53萬人,在校學生211.88萬人)。全省小學18590所,招生48.52萬人,在校學生325.11萬人,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為99.4%,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為98.5%。普通高中在校生96.05萬人,較上年增加5.42萬人,增幅5.6%。
  2006年全省地方登記的科技成果共583項,通過鑒定或驗收的佔78.3%。
  其中:應用技術和科技産業化項目514項,佔本年度登記成果總數的88.2%;完成登記的科技成果具有較高技術水準,其中國際領先的54項,佔本年度登記成果總數的9.3%;國際先進的133項,佔本年度登記成果總數的22.8%;國內領先的215項,佔本年度登記成果總數的36.9%;國內先進的112項,佔本年度登記成果總數的19.2%。
  其中:農、林、牧、漁業89項,採掘業9項,制造業91項,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産和供應業47項,建築業14項,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24項,資訊傳輸、電腦服務和軟件業32項,批發和零售業2項,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43項,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10項,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1項,教育3項,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61項,文化、體育和娛樂業3項,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4項。
  其中:制定標準27項(國際標準3項、國家標準9項、行業標準9項、地方標準2項、企業標準4項)
  受理專利申請量5717件,其中發明專利1815件,實用新型專利2166件,外觀設計專利1736件;專利授權量2473件,其中發明專利602件,實用新型專利1443件,外觀設計專利428件。
  全省全年成交技術合同4426項,技術合同成交總額21.92億元。其中技術開發合同2413項,成交金額12.25億元;技術轉讓合同284項,成交金額3.40億元;技術咨詢合同276項,成交金額1.08億元;技術服務合同1453項,成交金額5.19億元。
  2006年全省産學研共建開發機構和經濟實體16個,參加産學研人數2.15萬余人。産學研達成合作項目115項,其中重大項目10項,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3.19億元。
  2006年全省共有各類産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113個,在陜的國家檢測中心16個。全年共制訂、修訂各類地方標準38個,按制定、修訂分:制定37個、修訂1個;按性質分:強制性4個、推薦性34個。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2006年,全省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18個,圖書館113個,文化館111個,藝術館11個,博物館88個,與上年基本持平。
  大力推動優秀精神文化産品的創作生産和傳播,積極實施“五個一工程”和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大型眉戶現代戲《遲開的玫瑰》榮登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榜首,秦腔《杜甫》進京參加北京國際演出節和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北方片)展演;西安話劇院的原生態方言話劇《郭雙印連他鄉黨》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獎─曹禹劇本獎。
  配合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我省大力實施農村電影“2131工程”、“送書下鄉工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農村舞臺藝術繁榮工程、農村文化人才培訓工程和“兩館一院一站一室”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工程。舉辦了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首映式,發放了22輛電影流動放映車。全省農村共放映電影324850場,平均每村年放映11.2場。
  廣播電影電視業保持穩定、快速發展。至2006年末,全省共有廣播電臺11座,電視臺1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88座,較上年新增1座。全省共播出94套廣播節目,較上年新增6套。廣播節目中,省臺7套,市級臺19套、縣級廣播電視臺68套。全省共播出123套電視節目。其中,省臺無線節目3套,有線節目6套;市級臺無線節目11套,有線節目15套;縣級廣播電視臺節目88套。
  2006年,全省(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及縣以下)廣播電視傳輸網幹線皮長51203.65公里。市以上幹線網總長較上年新增1422.7公里。縣級及縣以下幹線網總長達到35033公里。全省有線廣播電視用戶數344萬戶,較上年末新增51萬戶。我省2004年12月28日數字電視開播,截止2006年末,全省數字電視用戶達到20萬戶。
  全省共有中短波廣播發射臺14座,發射功率433千瓦。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22座,發射功率187.85千瓦,一千瓦以上調頻發射臺和轉播臺45座,發射功率149千瓦。2006年,全省廣電係統共生産電影故事片6部,電視劇23部540集,動畫電影1部13集。
  全省廣播綜合覆蓋率93.8%,電視人口覆蓋率95.2%,分別較上年末增加0.56和0.82個百分點。
  2006年,全省出版報紙84種,6.44億份,31.39億印張,出版各類雜志266種,6643.65萬冊,3.38億印張,出版圖書4943種,1.85億冊,10.25億印張。全省國家綜合檔案館119個,全部面向社會開放。其中省檔案館館藏資料5896冊,檔案數量85132萬卷,開放檔案12820萬卷,2006年接待1048人次,查閱檔案25302卷。
  2006年全省擁有衛生機構5385個(不包括個體診所6246個),比上年增加19個。全省共有床位11.12萬張,其中醫院床位8.37萬張,衛生院病床2.11萬張。全省有衛生人員16.82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3.91萬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6.06萬人,注冊護士4.07萬人。農村衛生室25280個,村衛生室覆蓋率為82.8%。截止2006底,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43個縣,覆蓋農業人口1202萬,佔全省農業人口的44.5%。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業人口1046.7萬人,平均參合率為87.2%。
  加強和改善農村體育設施,加快構建全民健身體係步伐。全省對300個行政村進行試點,每個村撥付2.8萬元,建設一套室外活動場地。落實了國家體育總局2005─2007年“雪炭工程”7個援建項目,利用彩票公益金在全省建成健身路徑90條。在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上,我省取得6金3銀2銅的好成績,並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超越了前兩屆所獲金牌的總數,位居西部省區前列。
  競技體育水準進一步提高。2006年,我省共獲得世界冠軍6個,亞洲冠軍8個,全國冠軍14個。在陜西省第十三屆運動會上,全省共有36個代表團的4081名運動員參加了32個大項、694個小項的比賽,有305人次打破154項次省紀錄,平1項省紀錄,21個隊打破11項次省紀錄;5人成績達到健將水準,33人成績達到一級運動員水準。承辦了第三屆世界杯武術散打比賽,共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200多人參賽。在第十五屆亞運會上,我省共獲得7個冠軍,5個亞軍,2個季軍,創我省參加亞運會歷屆最好成績。
  深化體育産業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改革,大力發展體育産業。體育彩票銷售保持良好勢頭,監管體係逐步規范,運作平穩安全,2006年電腦型體育彩票銷售5.85億元。職業聯賽得到扶持和加強。作為西北地區唯一擁有三大職業聯賽俱樂部的省區,我省銀河國梁俱樂部在中國乒乓球超級聯賽中再次奪冠,西安浐霸國際俱樂部在足球中超聯賽中取得我省最好成績,陜西東盛漢斯籃球俱樂部在CBA聯賽中有了新的進步。

十二、環境保護、安全生産

  2006年,在全省經濟增長保持較高增幅的情況下,我省加強了區域、流域的污染防治力度,環境品質總體上實現好轉,主要污染物穩中有降。
  2006年全省自然保護區總數達51個,總面積104.6萬公頃,佔我省國土面積的5.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升為8個;確定了23個新農村小康環保行動建設示范點並開始實施。10個市空氣品質污染綜合指數平均為2.24,較上年下降0.13;7個空氣自動監測城市優良天數為261-312天,比上年有所增加;酸雨發生頻率為4.9%,比上年下降4.2個百分點。全省渭河、延河、無定河、漢江、嘉陵江和丹江等六條主要河流水環境治理綜合污染指數與上年基本持平,渭河水質有所改善;在40個監控斷面中,有55%的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全省51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水質達標率100%。列入國家主要污染物考核的化學需氧量減排約2%,二氧化硫減排約1.5%,全省污染排放強度明顯降低。全省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與上年相比略有下降。
  2006年全年安全生産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全面下降,安全生産總體形勢穩定。
  2006年全省共發生各類事故17964起,比上年減少2280起。下降11.3%,死亡3435人,減少75人,下降2.1%。其中:發生重大事故91起,比上年增加16起,上升21.3%;死亡341人,增加63人,上升22.7%。發生特大事故3起,比上年減少2起,下降40%;死亡59人,減少28人,下降32.2%。

十三、人口

  人口自然增長率略有回升。200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3735.05萬人。其中男性1920.95萬人,佔51.4%;女性人口1814.10萬人,佔48.6%,性別比為105.89(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37.98萬人,出生率為10.19‰;死亡人口22.92萬人,死亡率為6.15‰;全年凈增人口15.21萬人,自然增長率為4.04‰。城鎮人口1461.15萬人,佔39.1%,鄉村人口2273.90萬人,佔60.9%。人口年齡構成為0-14歲人口佔18.7%,15-64歲人口佔72.7%,65歲及以上人口佔8.6%。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民生活水準穩步提高,生活品質進一步改善。全省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9268元,比上年增加996元,增長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每人平均消費支出7553元,增長1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1%。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使用面積19.3平方米,居住設施不斷完善。
  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260元,比上年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9%;每人平均生活消費支出2181元,比上年增長1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2%。全省農戶竣工住宅面積136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9%。
  2006年末,我省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為334.8萬人,比上年增加0.6萬人,增長0.2%。據勞動部門統計,2006年度,我省新增就業人數26.5萬人,登記失業人數22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人數為10.8萬人,年末登記失業率為4.03%,就業壓力依然很大。
  在崗職工工資穩步增長。2006年度,我省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546.92億元,比上年增發了68.95億元,增長14.4%。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6918元,比上年增加2122元,增長14.3%。
  社會保障體係日益完善。據勞動部門統計,2006年度,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327.9萬人,比上年凈增1.3萬人;企業養老保險新增參保11.8萬人,參加養老保險職工人數280萬人,離退休人員參保人數111萬人;參加醫療保險的職工人數377萬人,比上年增加28.2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10.2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86萬人。
  社會救助體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全省各類社會福利院共有床位1.6萬張,收養1.2萬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保障水準不斷提高,截至十二月底全省共保障34.1萬戶、81.4萬人,基本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和按月社會化發放。在此基礎上,各地加大了對有特殊困難低保對象的分類施保力度,對16萬人實行了分類施保;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截止2006年底,全省納入農村低保每人每月補助金達到25元的有37.3萬人,還有43萬人雖然納入了低保,但月補助標準達不到25元;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25個試點區縣覆蓋城市低保對象33.8萬人,截止2006年底對全省2萬余城市低保對象實施了醫療救助;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普遍建立,2006年已救助38.4萬人,其中大病救助6.7萬人。城鎮建立各種服務設施4129個。2006年安置城鎮義務兵和士官1.1萬人。

  注:
    1、本公報部分指標為初步統計數。
  2、生産總值、各産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年末總人口為扣除了機械變動(遷出、遷入)差額後的人口。

  相關稿件
2006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7-07-18
內蒙古自治區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7-07-18
2006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7-07-16
2006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7-07-16
2006年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07-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