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時間,本報接到一些收藏者的反映,稱依託央視《鑒寶》欄目的藏品鑒定會隨意收取鑒定費,
並有高價售賣鑒定證書之嫌。為此,《市場報》記者數次親赴鑒定會現場進行了調查。
有心收費,無心鑒定?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北京市羊坊店路天洋商廈A座四層的藏品鑒定會現場。鑒定活動是從上午9時正式開始,但剛過8點,已有不少人在門口等待,其中大多數人是從外地專程趕來的。記者看到,這天上午前來鑒寶的收藏者有三四十位,但據知情人説,這還不算最多。 9點鐘,鑒定會開始。記者徵得一位名叫朱承旺的收藏者同意,和他一起走進鑒定室。鑒定室裏擺着張桌子,兩名專家坐在桌子的一邊。朱先生小心翼翼地把一個玉環遞給專家。專家對着大燈看了看,與另一位相視一笑,爽快地對朱先生説:“假的,你拿回去吧!”一頭霧水的朱先生還想再問個究竟。“我們還有其他的鑒定者呢,您快點!”工作人員已開始催促。“300元,這樣就完了?”朱先生納悶地問。“下一位!”…… “説我的藏品是假的沒關係,但總要有個假的理由吧,真也要有個真的依據啊。花了300元鑒定費,沒告訴任何理由就把我打發了。”對於這樣的結果,朱承旺連稱自己千里迢迢來鑒寶是做了件蠢事。 朱承旺是專程從貴州凱理趕到北京的,想為自己的寶物“驗明正身”。為了方便去鑒定會,他住在了離天洋商廈僅幾百米的一間地下室旅館裏。與朱承旺一樣,在這家地下室旅館裏住着五六位從外地趕來鑒寶的收藏者。他們告訴記者,來趟北京花去數千元人民幣,是因為這個鑒定會是央視《鑒寶》欄目搞的,説白了就是衝着了央視的權威來的,但專家們的敷衍了事,讓他們很是失望。一位收藏者&&,那些專家只説句藏品是真的、假的,顯然不科學,因為即使是倣品,有些也是有價值的。親歷了鑒定會,他們頗有感慨地告訴記者:“要麼那些所謂的專家不具有專業水準,要麼是那些專家只有心收費,無心鑒定。”
2000元買一紙鑒定證書
據朱承旺介紹,即使藏品被專家認定為真品,持有者也要做出決定,是否願意出2000元去換一紙鑒定證書。藏品鑒定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持寶者首先要填一份報名錶,然後按每件300元交納鑒定費,最後才可按照序號進行藏品鑒定。若鑒定出是真品,則可自願獲取鑒定證書,證書每件收費2000元。據工作人員講,這個鑒定會通常在每週六、周日舉辦。記者看到,6月30日,大雨滂沱,天洋商廈裏仍有不少慕名而來的持寶者。 廣東汕頭的收藏者許錦豪也曾到這個藏品鑒定會去鑒定藏品,他告訴《市場報》記者,現在的鑒定費由去年每件200元上漲到了300元,而鑒定證書的費用足足翻了一倍,由原來的1000元增加到了2000元。許錦豪説:“不明不白的漲價,和專家不清不楚的解釋都很讓人懷疑其權威性。” 許錦豪認為,收藏者繳納鑒定費之後,就已經與鑒定機構形成了法律意義上的合同關係,鑒定證書是鑒定程序完成後必然形成的書面結論,額外收取鑒定證書費用顯然是不合適的。何況,這個鑒定證書也僅僅是代表專家的觀點而已,只能做參考,不能作為市場交易的依據。 一些藏品鑒定機構在接受採訪時&&,即使是倣品,作為鑒定機構,也會根據情況開具有關鑒定證書,並在證書上對藏品做一定的説明。並且只收取鑒定費,不再加收鑒定證書費。 十幾年前,藝術品若附有專家的鑒定證書,其身價也會倍增,鑒定證書被認為是藏品的“市場通行證”。
但如今,隨着藝術品收藏業的火暴,各種鑒定機構的氾濫,鑒定證書也滿天飛,其權威性受到很大質疑。 京城一家知名拍賣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拍賣行在徵集拍品時,只看東西,不看證書,因為現在的鑒定證書太不可靠了。這位負責人稱,由於文物鑒定行為和文物鑒定公司設立的不規範,一些文物研究機構中有職稱的研究專家隨意涉足商業文物鑒定領域,隨意開具文物鑒定證書,導致了鑒定證書的迅速貶值。儘管如此,大多數收藏者對於鑒定證書仍是趨之若鶩,因為人們總抱有這樣的心理:有個證書總比沒有強。
鑒定工作亟待標準化
除了對高價收取鑒定證書費用的爭議外,很多參加過鑒定會的收藏者也對藏品鑒定會的合法性和權威性&&了質疑。 近年來,收藏品市場異常火暴,據統計國內從事收藏的人員已達7000萬,年交易額近200億元。火暴的同時卻缺少相應的法規制度約束。這也導致了目前的收藏品市場上存在以贗品冒充真品、拍賣過程中的假拍等諸多不良現象。但鑒定環節存在的問題是最突出的。 記者調查發現,近幾年,京城的藏品鑒定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保守估計也有一二百家。採訪當日,僅與天洋商廈一條馬路之隔的京門大廈裏,一場鑒定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據説是某權威鑒定機構主辦的。 業內資深人士告訴《市場報》記者,我國文物鑒定最高機構是由頂級專家組成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但其服務對象只是國家館藏文物和涉及公安、海關在破獲走私、盜竊案件中收繳的文物,對民間收藏者的鑒定要求不予受理。隨着民間收藏的發展,人們的鑒定需求越來越多,鑒定公司的投入成本低、操作簡單,可謂一本萬利,因此,各種鑒定公司也就應運而生。 除了沒有權威的民間鑒定機構外,所謂的“專家”,也都比較雜,業內人士透露,在國外,鑒定行業有系統、分門歸類的專業公司。但我們的文物鑒定工作卻無標準可依,在行業資格的管理上也沒有明確規定。目前中國收藏市場沒有職業的鑒定專家,現在從事鑒定的專家多數是“兼職”的。主要由三類人員構成:文博部門的工作人員,具備豐富文博知識的學者以及考古及文物修復人員。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著名玉器專家楊伯達老先生告訴《市場報》記者:“現在的收藏市場又火又亂。這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是由於收者盲目收藏的刺激,另一方面是受拍賣行胡亂炒作的影響。”楊老先生説,正是由於收藏市場的混亂,直接導致了鑒定市場收費的混亂,“鑒定是一種商業行為,而不是一種義務行為,所以收費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不能亂收費,有的該收,有的不僅不該收,還應該賠,賠給人家實物和精神的損失。但目前,什麼該收,什麼該賠,收多少,賠多少,沒有明確的依據。”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張淑芬女士則向《市場報》記者&&,寶物鑒定專家的收費大多並不是由專家定的,專家一般是通過一些鑒定中心和有鑒寶欄目的電視台作為中介機構去收費的,對於這些中介機構,政府職能部門監督和管理力度不夠,使得收費起伏落差較大。張女士還指出,目前寶物收藏和鑒定市場上還存在很大的誤區,市面上存在的許多寶物鑒定中心都缺乏嚴格的資質認定。比如,政府部門一般多是將鑒定中心資格認證標準量化,規定有幾名以上的專家等標準就可以進行寶物鑒定工作,但是對鑒定中心的優劣卻沒有明確的標準和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