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人民幣穩步升值、流動性過剩、通脹抬頭等諸多宏觀利好背景下,市場前期的深幅調整並未嚇退投資者入市的步伐,唯一的區別是,
“5 30”大跌後,散戶的風險意識得到大幅提高,人們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基金,以期望通過專家理財的方式來更好地獲取股市上漲的收益,同時盡可能規避市場的非系統性風險。
營業部冷清基金仍熱銷
與年初動輒起早貪黑、排長隊搶購基金的火爆場面相比,昨日兩隻新基金的發行場面顯得相對冷清。記者在兩隻新基金的多家發行渠道均沒有看見搶購基金的現象。但這絲毫不影響基金的熱銷,兩隻新基金仍然在昨日發售一空。 記者昨天中午致電工商銀行珠海某支行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到中午12點,整個工行代銷的廣發大盤已經銷售了68個億之多。他也&&,銀行網點現場看起來並不像早前那麼火爆,主要原因是很多基民開始使用網上銀行。他説在他負責的網點,有75%的認購量是通過網上交易實現的。所以雖然現場沒那麼火爆,但該網點的總量和以往相比並不遜色。 除上述原因外,基金髮售場面不再火爆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新基金都採取了“全程比例配售”的銷售手段。位於商城路上的建設銀行大堂經理説,由於申購不是先到先得而是配售,所以沒有很多人來排隊,大家覺得早來晚來都不影響。
暴跌後大量股民轉基民
記者上午十時在農業銀行五角場的營業大廳遇到了數位前來申購的投資者。28歲的吳小姐對本報&&,“我的股票吃了5個跌停板,想想還是基金划算。”吳小姐今年3月申購了中郵基金,目前回報率近30%,她對此相當滿意。 一家貿易公司的經理楊先生對記者&&,自己前期賺了不少非常開心,但“5 30”大跌後,資産迅速縮水,楊先生在連續三個跌停後,忍受不了全部撤出。看著這兩天市場快速回升,楊先生十分沮喪地説:“還是買基金較合適,我發現自己不是做股票的料”。 某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説:“本次大跌對個人投資者是一次深刻的教訓,股市並非菜場,選一些便宜的買就能夠輕鬆戰勝機構投資者只能是暫時的和短暫的,這次調整將使更多的股民轉入基民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