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理財品實為證券基金
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認為:若證券市場出現波折,將造成理財産品嚴重虧損
    2007-06-11    王立嘉、楊曼    來源:市場報
  近年來,中國股市的火爆順道也帶火了理財市場。隨着股市風險的加劇,銀行的理財業務更加成為許多普通投資者的首選。而上周六,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在上海&&:在當前國內證券市場發展趨勢比較好的情況下,理財市場的許多矛盾卻被掩蓋了。這些問題現在可能看不出來,可一旦證券市場出現波折,造成理財産品嚴重虧損,這些隱患就可能暴露。
  吳曉靈是在出席由上海國家會計學院主辦的經濟論壇時作出如上&&的。她指出,理財市場是未來金融業綜合經營的交集,也是未來金融創新的重要領域,目前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監管法規、監管理念、從業人員理念、客戶理念等方面,還存在不少認識不一致、亟需提高的地方。其中,同一法律關係的金融業務應按統一的標準進行監管。按照目前國內金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體制,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監管機構都針對自己機構對同一理財業務進行監管,結果造成進入門檻、基金託管、費用、規模、營銷限制、收益分配、信息披露等規定不一,既造成金融機構間不公平競爭,又造成投資人概念的混亂。同時由於監管理念的不同,有可能阻礙金融創新、也可能放鬆金融監管。
  在“大牛市”的背景下,股票挂鉤産品從去年開始已經表現出收益率上的優勢,然而正因如此,一旦股市有了風吹草動,這些産品的風險也會相應加大。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機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峰曾&&,從去年開始,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中,股票挂鉤産品的收益遠遠高於其他産品,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一些與匯率和利率挂鉤産品超額收益是負值,也就是説,買這些産品的收益甚至不如把錢存在銀行。
  吳曉靈認為,商業銀行在銷售理財産品時應當向投資者全面介紹潛在風險,改善投資基金運作相關信息披露。吳曉靈警告,多數銀行理財産品規模較大,主要投資於二級市場證券,因此,這類理財産品本質上是證券基金,但這部分産品的信息披露不如公募基金透明度高。若資本市場陷入低迷,則理財産品可能遭受損失,在投資者不了解潛在風險的情況下,這將影響到社會穩定。
  吳曉靈還補充建議,資金低於人民幣100萬元的投資者最好進行銀行儲蓄或購買國債,不應將1/3以上的資金投入證券市場。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