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點醞釀實施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點正在醞釀實施。上周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意了財政部、國資委提出的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具體意見,決定從2007年開始在中央本級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此間分析人士&&,這意味着佔全國國企利潤七成以上的150多家中央企業將不再“利潤獨享”。
  據了解,我國國有企業成立後長期實行“統收統支”,即企業將所有利潤上繳財政,然後再從國家財政那裏獲得投資、虧損所需的全部資金。1994年稅制改革後,國企的稅後利潤歸企業所有,但國企稅率高於其他所有制企業。[詳情]
我國150多家中央企業將不再“利潤獨享”
  ■ 政策輪廓

13年零分紅終結 央企今年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5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07年開始在中央本級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財政部有關人士日前透露,今年試行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將按照“適度、從低”的原則進行,“分紅率也將大大低於證券市場的平均分紅水平”,從試行範圍看,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今年試行,煙草企業明年也將實行,而鐵道企業則暫時不實行。[詳情]

適度從低的分紅率

紅利之累終結

紅利惠民惠企業

  據了解,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將堅持“適度、從低的原則”。目前,雖然分紅率還沒有曝光,但是,低起步已成為比較一致的看法。有專家稱,應統籌兼顧企業自身積累、發展和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及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合理確定國有資本收益分配比例。     作為股東的政府,理當享受分紅,但是13年來,這些紅利卻都留在了企業。過度留存利潤帶來很多弊端,其中,最直接的問題是,國有企業過度留存利潤因投資衝動的局限性及治理結構不完善,可能導致過度擴張,其後果很容易導致資金鏈斷裂。   有關專家&&——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出現的結餘可以用於補充社會保障預算支出,目前正在解決企業改制、重組轉型中調整成本,例如職工的社會保基金不足問題,同時,也可以用於補充公共預算,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國務院決定今年試點向央企提取分紅 堅持三原則

    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統籌兼顧、適度集中。統籌兼顧企業自身積累、發展和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及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合理確定國有資本收益分配比例;二是相對獨立、相互銜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政府公共預算分別編制,既保持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完整性和相對獨立性,又要與政府公共預算相互銜接;三是分級編制、逐步實施。按照國有資産分級管理體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分級編制,並根據條件逐步實施。[詳情]

徵收率或低於下屬子公司的分紅率

國有軍工企業可望今年免交紅利

   據了解,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將堅持“適度、從低的原則”。目前,雖然分紅率還沒有曝光,但是,低起步已成為比較一致的看法。有專家稱,應統籌兼顧企業自身積累、發展和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及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合理確定國有資本收益分配比例。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劉紀鵬説,徵收對象應該會集中到157家央企的集團公司層面,而徵收率或許會低於集團公司下屬子公司的分紅率。[詳情]     主管部門的知情人士日前接受採訪時&&,從目前的協商情況來看,軍工企業將免於在2007年交納紅利,不過他也&&,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收繳和支出的實施細則還沒有最終明確。該知情人士介紹説,軍工企業免於在2007年交納紅利的原因是,該行業屬於國家重點支持的戰略性行業,而且歷史負擔普遍過重,“需要的錢比能交納的還要多,因此現階段不必徵收。”[詳情]

規模400-700億

先從壟斷行業開始?

   從今年開始,中央國有企業將向國家繳納利潤。國有企業13年不上繳稅後利潤的歷史也將就此終結。據悉,具體的分紅比例、徵收行業、收取資金短期內的應用方向和資金的合理分佈等具體政策,會在今年下半年水落石出。
    據測算,如果沒有大量的國有資産和國有股出售的收入,這部分收入的初始規模大概在400億元到700億元之間。[詳情]
    從今年開始,在中央本級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這標誌着1994年稅制改革後,長達13年之久的國有企業只上繳稅收不上繳紅利的情況將成為歷史。這一消息發布後,最受關注的問題當屬從哪些行業入手,分紅的比例如何。5月30日,國資委新聞發言人杜淵泉在接受採訪時説,目前關於分紅從壟斷行業開始的傳言,只是媒體自己的提法,至於分紅的比例、啟動時間等細節問題還有待具體方案公布。[詳情]
  ■ 如何分紅

怎麼分?按照什麼比例分?

    此前曾有消息稱,央企上繳紅利將一刀切,其比例初定為5%。那麼“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正式啟航後,該項比例將如何敲定呢?國資委的有關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沒有作過多評述,但他&&“不可能只有5%那麼低”。
  據了解,目前,不同國家對其國有企業的分紅政策及分紅比例差別很大。
    例如,新西蘭根據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未來投資計劃和盈利前景等因素來制定分紅計劃;新加坡國有企業分紅主要考慮現金流(即折舊前盈利),分紅水平高的達到盈利的80%-90%,一般為盈利的1/3至2/3。 [詳情]
國企分紅確立三大原則 央企今年試行

國企紅利上繳箭在弦 兩部委各就各位

國企該怎麼向國家分紅?

    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透露出來的信息,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將堅持的首個原則是:"統籌兼顧、適度集中"。統籌兼顧企業自身積累、發展和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及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合理確定國有資本收益分配比例。在此之前,國資委方面在制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行草案的時候,提出按行業不同設定不同的上繳參數,企業根據其在行業中的排名不同,乘以行業參數,計算出可以上繳的比例。[詳情]     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中國經濟季報指出,要保證國有企業分紅政策能正確地落實,兩個執行方面的問題具有關鍵意義。首先是要有正確的決策機制,其次是正確決定分紅率。相對於一個從事高增長業務的公司,一個從事成熟業務的公司應該有更高的分紅率。國家股東的分紅政策尤其應該鼓勵企業用留下的利潤支持高風險但有前途的創新投資項目。[詳情]
  ■ 後續問題

157家央企分紅破題

    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今年起在中央本級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具體負責實施的部門是財政部和國資委。這意味着157家央企今年將上繳稅後利潤給國資委,13年來懸而未決的國企分紅問題,終於到了實質解決的階段。記者獲悉,目前國資委對於央企的分紅問題正在和企業進行區別談判。財政部相關官員向外界透露,關於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工作的報告已提交國務院,審定後可能在近期公布。權威人士&&,有關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建立、國企新增資本金的持股人以及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如何充實社保基金等三大細節問題仍待解決。[詳情]

是否建立國有資本經
營預算的運作&&?

誰持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
本金支出形成的産權或股權

如何解決國有資本經營預
算和社保基金間資金劃轉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會有一部分支出用於增加國有企業的資本金,這部分增加的資本金就形成了一定的産權或者股權。這樣做,可以幫助國資委更多地熟悉如何行使股東權利和防範法律風險,以便日後國資委大力推動中央企業的股權多元化。     國家決定劃撥部分國有資産以充實社保基金。目前的爭議是,向社保基金劃轉現金形態的國有資産還是股權形態的?專家建議,國資委可以嘗試劃轉股權形態的資産,但不宜大規模推行,應積極推進每年從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向全國社保基金轉移一定數額的現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張文魁&&,該&&可以與中央企業財務部門建立固定&&,向企業發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收繳書,負責催繳和監督各項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一些預算的跟蹤以及監督都可以在這個&&上實現。
  ■ 評 論

馬紅漫:國企分紅應以全體國民受益為宗旨

    伴隨着國有企業體制創新和市場化進程,很多大型國有企業已經成為上市公司,除了國家財政股東之外,很多外部股東的加入讓國企利益複雜化。依據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股東因出資而對公司享有股東權,而股東權的核心就是財産權,是股東出資的目的所在。與之相比,管理參與權則是手段,是保障股東實現其財産權的途徑而已。因此從學理意義上來説,國有股東也是股東,同樣應該享有股息紅利分配的權利。[詳情]

政府提取國企分紅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對於國有企業必須向政府分紅這個命題,基本上已經沒有分歧,但對某些問題,仍存較大爭議。國務院此次決定在中央本級進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點,多少帶有探索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意味,但從其所強調的“統籌兼顧、適度集中”、“相對獨立、相互銜接”以及“分級編制、逐步實施”等三個原則看,此舉不失為破題之舉。這説明國務院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已成竹在胸,並將徹底終結國企只上繳稅收不上繳紅利的歷史。[詳情]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利好國有經濟發展

   有調查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04年,工資的行業差距擴大了1.6倍。部分暴利行業已成為利潤奶牛,可供分配的資金也相對較多,企業進行再生産和規模擴張的能力也更強。另一方面,許多競爭性行業內不受照顧的國有企業卻面臨改制、技術落後被淘汰,無錢對舊有員工進行合理安置並盤活優質資産的局面,由此造成的社會不安定因素也是有目共睹。政府有關部門由於承擔了大部分的國企重組改制工作,也受到資金短缺的巨大困擾。[詳情]

國企應該向大眾分紅

    “國企分紅”的具體方案仍然沒有公布,此前,有種種討論認為,或直接劃撥給社保基金以彌補社保欠賬,或通過財政部進行支付轉移,提供更多公共服務和福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但在這個轉移過程存在一些效率流失:在數量上,還不能確定國企將多少利潤交出為合理;而轉移過程,需要多個部門的參與是否能保證分配的公正以及有效。鋻於以上擔心以及當前資本市場的需要,真正推動國企還利於民的,不僅僅是向國家分紅,而是向大眾分紅。[詳情]

央企要分紅 更要打破壟斷

    市場經濟裏,“誰投資,誰受益”是一項基本原則。既然國有企業的出資人是全體民眾,終極受益人也應是全體民眾。那麼,央企分紅,政府把這些錢用於社會保障工作,如貼補社保、填充全民社保賬戶,加大義務教育、醫療投入,反哺農民,減輕民眾稅負等,如此一來,民眾福利就可切實提高,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但看到央企分紅積極意義的同時,卻不能忽視現實中的操作難題。[詳情]

國企分紅 何時利落百姓家?

    據2006年數據,全國國企實現利潤1.1萬億,其中中央企業實現利潤7700億元。此時提國企分紅,可謂水到渠成。對普通百姓來説,這應該是利好消息:假使只有1%的分紅也將有110億的紅利收入,意味着國家將有更多財力用於公共預算——國企分紅和公眾利益沾邊的地方也就在這裡。國企分紅本質上是一個利益再分配問題,在其利落尋常百姓家之前,還有很多坎要邁。[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