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目前的世界金融市場由於各國央行緊縮的節奏和力度的不同,已經出現了顯著的差異化,這種差異化將進一步演變。 2004年以來,美聯儲主導了持續加息緊縮的過程,隨後歐盟與其他國家紛紛跟進。但是,2006年8月之後,這種情形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在美聯儲維持利率不變的這十個月期間,歐盟與其他國家繼續加息緊縮。回顧整個過程,我們發現美元的走勢幾乎與美聯儲是恰好背離的,美聯儲持續加息的過程中美元並沒有顯著走強,反而與油價走高相關聯而不斷走低,而美聯儲停止加息之後,美元雖然出現了“危機性”的下挫,卻在2007年初和近期産生了兩次明顯的上漲波段。 美元與美聯儲利率走向的背離或許不能説明什麼問題,因為能源價格始終影響着美元。但是如果像市場所認為的那樣,經濟基本面有助於本幣上漲,那麼美國在2006年底直到現在的經濟降溫和利率穩定,卻無法解釋美元出現的兩波上漲。換句話説,儘管能源價格走高使美元匯率大幅降低了,但我們仍有理由認為美元是一直維持基本穩定的,反倒是歐元或者其他貨幣諸如人民幣,在此期間經歷了實質性的升值過程。 世界經濟增長和各國對能源需求的增加,經過市場的“羊群效應”放大之後,既推動了能源價格上漲過程,又推動了各國貨幣由於加息緊縮而走高,使其對美元持續上漲。而從美國通脹率水平來看,美元貶值的幅度並沒有如此顯著,正是其他貨幣顯著升值部分抵消了能源價格的上漲,而在此期間美元並沒有實質性地貶值多少。這樣我們對世界經濟的本輪通脹就有了一種新的認識,美國通脹水平並沒有那麼高,通脹的壓力主要存在於美國之外的經濟體,而這些經濟體同時還伴隨着本幣大幅升值。 通脹走高,價格上漲和本幣升值,這無論如何都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而美國由於房産市場降溫和美元貶值,其實際通脹壓力絕不會比其他國家大多少,相反,很可能美國的通脹水平是全球最低的。其他國家則不得不連續緊縮,並且推動本幣升值,出現價格上漲,再繼續緊縮下去,美國則坐享外幣升值帶來的利益。這可能是美國和其他國家在金融政策上差異化的最好解釋,並且也可以説明為什麼美國股市頑強地突破了歷史高點,延續了幾年的上漲勢頭。 然而其他國家惡性循環下去對美國並沒有好處,很可能會出現經濟增長中斷,如果這種局面在全球蔓延,那將是災難。這又將世界經濟的決定權交給了美聯儲,換句話説,美元總是要做世界經濟的指揮棒,只有美元才會改變其他國家通脹與升值惡性循環的軌道,實際上美元本身仍然是基本維持穩定的,只不過是其他貨幣從升值的高峰開始跌落,再出現一個顯著貶值的過程。這可能就是美元周期。 我們現在注意到的是,由於連續緊縮威脅到各國經濟增長使其貨幣匯率開始從高峰回落,各國金融政策的差異化將進一步演變。而美聯儲要做的,也許正是在各國金融政策差異化顯著的時候動用自己的利率政策,使這種差異化進一步發展,並扭轉全球價格的非理性上漲。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