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是一個勞動力短缺的國家,在工業化初期的1840年,其農業勞動力佔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為63%。國內戰爭的焦點也是工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的問題。北方戰爭的勝利使得工業化道路得到迅速發展。1870年以後,英國第二次産業革命的成果隨着移民浪潮大量轉移到美國,使美國開始了以電力、鋼鐵等先導産業為主的工業革命,把工業建立在很高的起點上,並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起飛。工業化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城市勞動力的稀缺,進一步吸引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使城鎮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同時,工業化推動了近代交通的迅速發展,有力地加速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並推動了大城市的崛起。
到19世紀末就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工業的快速增長提高了農業的機械化水平,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産率,解決了地多人少的矛盾,也使得由於機械化而分離出來的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被快速的工業化所消化。
在美國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良性轉移軌道後,美國農村勞動力所佔的比重隨之銳減。二戰前,美國農業勞動力佔社會勞動力總數的22%,1950年下降到12%,1960年降到6.6%,1971年降到3.1%,現在只有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