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命運堪憂
著名景區持續超載
    2007-04-27    記者 張向永 實習生 韓越    來源:市場報

  4月24日,全國假日辦發布消息稱,根據黃金周運行規律和今年旅游形勢,今年“五一”黃金周假日旅游出游人數將超過1.5億人次,達到歷史新高。
  聽到這個消息,電視記錄片《故宮》攝製組的劉柳(化名)憂心忡忡地對《市場報》記者説:“不知道又要有多少塊地磚會被踩裂踏碎。” 在她看來,黃金周簡直是故宮的“劫難”。
  然而,隨着黃金周的到來,“在劫難逃”的不單單是故宮,長城、敦煌莫高窟……這些“世界遺産”無不帶着纍纍傷痕,擔憂着自己的命運。

千古遺存 知名度越高破壞越重

  劉柳為了拍片子,曾在故宮裏“泡”了兩年,使她對這裡的一木一石都充滿了感情。“可以這麼説,故宮裏的每一塊方磚上都寫滿了故事,打下了歷史文化的烙印。可現在,方磚碎的碎、裂的裂,缺角少棱,長此以往,終有一天我們會在失去歷史載體的同時,失去讓我們引以為傲的歷史。”
  劉柳的擔憂,緣於故宮節日期間持續發生的嚴重“超載”現象,她認為這是故宮面臨的最大威脅。據了解,在黃金周期間,故宮單日游客數量曾達到9萬多人,超過最佳容量290%。
  與故宮相比,長城的現狀更加堪憂。建於公元前5世紀的長城是中國的標誌。千百年來,長城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現在,長城有近2/3的部分被腐蝕,此外還面臨着商業開發過度的危險。
  猶如一記“警世鐘”,美國《新聞周刊》去年載文稱,過度繁榮的旅游業已經讓不少世界著名景點不堪重負,中國長城等7處世界古跡已經瀕臨被人為毀掉的邊緣。
  採訪中記者發現,景區超載已成為文化遺産的最大威脅,而且,景區越是有名,所遭受的破環就越嚴重。
  “故宮、長城的案例也僅是景區不堪重負的冰山一角。”中青旅的李先生告訴《市場報》記者,每到黃金周,全國著名景區都要在游客“井噴”的重壓下,超負荷地開門納客。雲崗石窟曾因游人多導致二氧化碳比重增大,使很多佛像鼻子和眼睛都被腐蝕、被風化;敦煌莫高窟曾因為客流過多,出現壁畫氧化;雲南玉龍雪山原來長得很茂密的草地因游人太多而被踩平,且沒有恢復的時間;山西平遙古城坍塌,與其説是歲月的侵蝕,不如説是過度的游客量使其不堪重負。

景區超載 經濟利益驅動是主因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認為,黃金周旅游景區人滿為患的原因,主要在於游客太過集中於幾個單一的景區。一到放長假,人們都習慣去那些老地方。其實很多新的景區也很好,卻沒什麼人去,形成冷熱不均。
  雪上加霜的是,著名景區已成為旅游業的“掘金之寶”,“世界遺産”尤甚。有關專家認為,景區管理者及所在地方政府在經濟利益驅使下,盯着黃金周“趁機大賺一把”的趨利心態,也是造成景區不堪重負的重要原因。
  廣東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研究員楊荷卿&&,隨着假日旅游、休閒旅游、文化旅游等的發展,我國不少旅游景點依靠“世界遺産”這塊“金字招牌”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明十三陵每年有超過1億元的收入,山西的平遙古城在申報世界遺産成功後的當年,旅游收入從每年18萬元猛增到500萬元;安徽的黃山,更是由每年數百萬元增至2億元。湖南省的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區1992年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産”後,連續10多年來旅游收入持續攀升。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介紹説,由於莫高窟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不遠萬里前來觀光、考察。自1979年旅游對外開放以來,莫高窟共接待了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70多萬游客。2005年敦煌市旅游收入3.9億元,佔全市GDP比重達18%,旅游業成為當地一大支柱産業。可是,旅游開放在為莫高窟帶來“大把黃金”的同時,也讓千年古窟傷痕纍纍。
  據有關專家介紹,我國“遺産資源”非常豐富,自1985年我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後,目前我國共有世界遺産31項,列全球第三位。同時我國旅游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旅游目的地,在我國已有24個省(市、區)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産業。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入境游客和旅游收入最高的國家。與之相應,我國諸多世界遺産地也正經受着旅游經濟快速升溫所帶來的強烈衝擊和挑戰。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