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吃皇糧,別的NGO呢?
    2007-04-17    姚麗穎    來源:北京晚報
  從2007財政年度開始,中消協全年所有的運營費用,將全部從中央財政撥付的750萬元資金中支取。因此當中國內地眾多的協會組織尚在因“社會籌資”而倍感艱難與困惑的時候,中消協卻已吃上了“皇糧”。
  750萬元不多,但意義不僅在於納稅人又多養了一撥人,而是養了這些人能産生什麼效果。由於沒有良好的資助渠道,許多社團組織NGO要麼暗地裏以營利為目的,要麼囊中羞澀無法體面生存。眼下中消協走出一條新路,解決了吃飯問題。可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我們擔心的是,稅錢花出去了,享受全額撥款的中消協,還能不能保證NGO的獨立人格,監督政府作為呢?另外,消費者協會能夠被收編,那麼環保、教育、就業以及各地方消協組織,會不會也受到 啟發,開始運作“皇糧”工程?
  報道中,中消協吃皇糧也很無奈,原來的生存手段如“315認證”也因為歐典等事件曝光無法繼續,又不能從消費者或企業身上收費。話題自然又説到國人沒有公益心,不諳善舉等。我覺得NGO們不該這樣想。多數人不捐款和不願意報稅的理由差不多,是因為不確定錢有沒有花在需要的地方。北京晚報有個《慈善專刊》,每登完一個悲慘故事,都能接到很多電話要求捐助。因此,廣大NGO如果自己先把賬目公開,表明自身對社會的意義和需求,肯定不至於得不到捐助,更不至於依靠出售各類“認證”獲得生存。收費的“認證”以及評比,都是對NGO公信力的褻瀆。歐典是遲早之事。不反對政府資助任何NGO,但資助和全額撥款有質的區別。從社會意義上,中消協吃皇糧不值得其他NGO效仿。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