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綠色市場投資紅火
    2007-04-16    方世璞    來源:市場報

  消費者:買東西到綠色農貿市場既衞生,又放心,還便宜
  經營者:綠色市場的軟硬體條件不比大商場、洋超市差,
  省下來的租金可讓利給消費者

  眼下,大連的老大媽打理每天的“菜籃子”有了新去處:逛市場不去大商場、洋超市,偏要選綠色市場;綠色市場的市場吸引力正在大連顯現。過去,東北三省也沒有一家綠色市場,可如今問問大連的老大娘“綠色市場”是什麼,她們也能説個八九不離十。最近,大連市區連續出現了幾處按照國家綠色市場標準升級改造、整合的農貿市場,投資人氣頗為火爆。

創新:破解食品安全難題

  “買東西到綠色市場,既衞生,又放心,還便宜,俺們離不開她。” 一位老大娘對記者説出了大多數老百姓的心裏話。
  “想不到你們大連竟有這樣高檔次的農貿市場。”一位見多識廣的中央新聞媒體記者,滿是驚詫的神情,這樣評論着國家綠色市場示範單位——大連熟食品交易中心。
  10年前,建設大連熟食品交易中心是大連市政府為老百姓辦的19件大事之一;10年後的今天,高起點的國家綠色市場示範單位,已經成為大連的又一張特殊的名片。
  大連市的綠色市場建設“開花結果”,得力於大連市政府建設食品安全城市整體戰略的超前實施和推進。
  2005年,大連熟食品交易中心一次性通過國家有關部門7大項、近60款有關綠色市場條件的嚴格審核。最近,在解決食品安全監控的難題上,他們的綠色市場管理創新項目又有了“昇華”:一是“廠場挂鉤”,即從食品生産源頭、加工企業、市場銷售的産銷環節上,設立監管制約責任,抓好食品安全入口;二是“對冊准入”,根據政府有關部門的《産品目錄》,實行産品目錄准入制;三是“進市立檔”,入市業戶每戶一檔,以“一照五證”即營業執照、衞生許可證、産品目錄證、動檢證、從業證、健康證等為考核資料,證照不全,不得入市;四是“入秤進網”,即在全國率先啟用食品放心秤,連接微機鎖定入市交易的1000多個廠家生産的食品,讓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一直處於現代化網絡的監控之中;五是“進市驗票”,每天開業前,都要核對上市産品,票、貨同行,廠、櫃對號,鎖定來路;六是“電子結算”,以先進的電子結算系統,對&&市場交易的産品質量、計量、物價等進行監控;七是“監測把關”,市場建立食品檢測中心,採用現代化的食品檢測儀器,對入市産品實行抽檢、巡檢、定檢、送檢等方式查驗質量,動態監測食品有害成分;八是“櫃&四防”,市場攤位櫃&上有現代透明隔斷專櫃,專櫃上有防塵罩、紫外線消毒燈等現代化的食品銷售設施,傳統的露天攤改成了具有防塵、防蠅、防鼠、防污染的“四防”功能的現代櫃&等等。這些充滿創新理念的監管措施,為各地城鄉保障老百姓食品安全、防範食品安全事故,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再造:有望成為投資熱點

  大連熟食品交易中心市場,得到了投資者的關注:眾多的商業投資者紛紛登門洽談,希望同市場合作。他們合作的內容並不複雜:投資者希望大連熟食品交易中心利用綠色市場管理模式,“孵化”綠色市場,完成“移花接木”——投資方承諾出地産、出市場營建資金等作為合作條件,大連熟食品交易中心輸入先進的服務理念和管理經驗;他們整合、放大綠色市場的綜合優勢,雙方有利,又能讓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安全、放心、便宜的食品消費。
  一位企業經營者對記者説了自己的企業“退出”與“佔領”的經歷:“過去總覺得自己企業的産品進農貿市場是掉身價;現在一看,綠色市場的軟硬體環境絲毫不比大商場、洋超市差;大商場、洋超市的租金動輒幾十萬、上百萬,而綠色市場的租金每年也就萬把塊錢;把租金省下的錢讓利給消費者,自己的企業也有了市場競爭實力。”他説,中小企業進入高租金的大商場、洋超市銷售産品是消耗“體格”,為他人打工;他們自己交了高額租金,貨款也常常被大商場、洋超市佔用,難以及時回攏,最後只能無奈地選擇“退出”;進入綠色市場設櫃&,才找到了自主發展的感覺。這是一種“佔領”市場高地變退為進的好格局:和諧社會需要綠色市場,綠色市場集聚着和諧社會的旺盛人氣。

變革:“嫁接”改造已起步

  兩個月前,大連熟食品交易中心同一家大公司達成“嫁接改造”合作協議,拿原先效益一直不佳的大連西部的金南路市場進行這場“特殊的實驗”。當時,一些投資者懷疑,一樣的市場換個“戶主”,“醜小鴨”就能變成“白天鵝”?一些經濟界的有識之士卻認為,孵化和擴大綠色市場資源是新的商業投資機遇;再説,政府支持,老百姓歡迎,社會需要發展綠色市場資源。
  兩個月後,令一些投資者不解的奇蹟竟然在大連熟食品交易中心金南路市場悄然地發生了:
  這裡的食品建立了産品檔案,從廠家到櫃&都建立了規範的食品生産、銷售的監控、追索機制;這裡的購物場所徹底拋棄了農村集市臟亂差的影子,代之以整潔、衞生的經營環境和規範的管理制度;這裡的市場紅火了,客流比以前明顯增加;這裡的名優品牌産品成群集聚出現,老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品牌服務;這裡市場的監測設施讓老百姓有了食品消費的安全感;這裡的市場購物方式從簡陋的&桿老秤變成了可以媲美超市的電子計量的現代化設施;這裡的市場業戶的經營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金南路出現的綠色市場“嫁接”效應,像一場春雨迅速地融化了人們的疑慮。大連熟食品交易中心金南路市場的經理劉春蘭説,她最大的感受是現在的市場“活了”、“有希望了”;綠色市場的規範化管理模式給他們市場經營者帶來了思想觀念上的一場“催化”;改環境,變理念,立品牌,樹形象——綠色市場模式真的把落後時代的“爛攤子”變成了“聚寶盆”。尤其讓他們市場業戶感動的是,從電子化銷售到市場品牌運作,市場管理者經常對業戶進行現代市場營銷的培訓。當市場員工權益受到侵害時,市場的領導站出來為員工維權;當員工患病時,市場的領導又到醫院病床前問寒問暖……綠色市場的人性化管理讓這裡的市場業戶感受到了春風般的溫暖。
  最近,大連市政府副市長劉俊文鼓勵大連熟食品交易中心把綠色市場的品牌輻射到全國。他説,要讓綠色市場的品牌走遍全國,讓全社會都享用放心食品。現在的熟食品市場僅僅6萬多平方米,將來能不能擴大,能不能走出來。要做大做強,還要做精,要考慮集聚更多的品牌、名牌。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據記者了解,大連甘井子區、中山區、金州區等一些外地市、區的政府和企業紛紛向大連熟食品交易中心發出了邀請,要求 “孵化”綠色市場模式,讓綠色市場早日“移嫁”到他們那裏;一些市場規劃圖正在“五一”之前緊張實施;綠色市場資源的示範效應正在急劇地輻射、放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