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我國出口機械手錶1700多萬隻,換回不到4000萬美元;而進口外國表僅60萬隻,卻賺走了我們3000萬美元。 從過去佔據100%的市場份額,到如今僅佔25%,慘澹經營的中國鐘錶工業正承受着巨大的衝擊。入世後,由於進口關稅的下調和非關稅壁壘的撤除,進口品牌更是長驅直入,國産企業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壓力的來源,不只是有形的技術落後,無形的經營理念落後似乎更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坎。
國産表成“沒落貴族”
中國鐘錶協會理事長孟可人談到國産鐘錶的品牌打造,顯得有些無奈。“我們正在努力扭轉不利的局面,但現實是殘酷的,中國鐘錶市場的現狀不容我們樂觀。”
在一份統計資料上,一組數據顯得有些耐人尋味:2006年,我們的機械手錶出口1700多萬隻,換回的美元不到4000萬;而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表僅有60萬隻,卻拿走了我們3000萬美元。 在北京王府井鐘錶城的國産表專櫃,售貨員向我們展示了一款標價為6800元的18K金的飛亞達男錶,她推薦説:“這款表使用的是瑞士名錶歐米茄的表芯,質量與歐米茄不相上下,我想要是換上歐米茄的商標,最低標價也得在5萬元以上。”該售貨員解釋説:“因為歐米茄是消費者公認的高檔表,與外國表相比,飛亞達充其量算是中檔貨,這是品牌價值決定的,與表的質量無關。” 在北京西單時代廣場、燕莎、貴友大廈、藍島等大商場的鐘錶專櫃可以發現,歐米茄、勞力士、江詩丹頓、雷達、西鐵城等國際品牌往往被放在了顯眼的位置,而依波、飛亞達、天王等國産手錶則不容易被顧客發現。 “中國手錶賣到歐洲均價為12歐元,而歐洲手錶賣到中國基本都超過1200歐元。並不是我們的企業不想賣高價,而是我們的企業缺乏好的品牌……”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吳國華處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中國手錶的尷尬境地深表憂慮。 來自商務部的資料顯示,目前,中國鐘錶産量已佔全球市場的80%,出口總值為20億美元左右,僅佔全球市場的10%。而在國內市場,國産手錶的銷售收入僅佔市場銷售額的30%,遠低於國外品牌在中國的銷售額。而瑞士年産鐘錶僅佔全球産量的3%,但出口額卻佔了國際市場銷售額的40%。 對此,孟可人認為,“我國鐘錶出口産品技術含量低,而且至今仍停留在技術主導的階段,品牌影響力微弱,在國際分工中完全處於金字塔基座,只能憑藉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控制國內國際的低端市場。目前,佔國內市場份額已不足25%,領地還在一點點地被蠶食。從品牌方面看,我國完全處於‘鐘錶小國’的地位,基本談不上什麼國際品牌。”
“洋風”橫掃中國市場
“其實,國家已經用相關的調整‘手段’來‘限制’國外手錶商對國産表的衝擊,然而,收效甚微。”分析人士指出。 1981年,我國進口機械錶的關稅是180%,石英電子錶的進口關稅是110%。20年來,經過多次下調,現在進口的機械錶、電子錶的關稅都有大幅度的下調。 2005年元旦,我國進口手錶關稅從原來的28%下調至11%。 半年後,由於進口手錶價格不降反升,國家又&&了新的規定,加收進口手錶20%的消費稅,可是,這樣的舉措,並沒有阻擋“勞力士”們挺進中國的腳步。 據了解,內地手錶市場向來是高、中、低三路格局。6000元以上的高檔産品,基本上是瑞士知名品牌的天下,1000元以下的低檔産品大部分被國內手錶企業佔領。 即使入世後關稅下調,6000元以上的産品也不可能進入1000元産品的勢力範圍。因此,1000元—6000元産品範圍是歐美、日韓、香港和內地各路廠商爭奪的主要戰場。 在目前的國內手錶銷售額排名中,10大品牌有7種是瑞士勁旅,它們控制着全國手錶銷售額的半壁江山。而在高檔表市場領域,更是清一色的瑞士錶軍團,呈現着明顯的寡頭壟斷;其中前5大瑞士品牌共佔據着96.69%的零售量份額和95.69%的零售額份額。而歐米茄多年來一直高居銷售額榜首,份額將近一半,是毫無疑問的龍頭老大。鐘錶市場的“上三路”早已成為瑞士錶的鐵桶江山,滴水難漏。 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之前,還將有超過10個瑞士鐘錶品牌進入中國;到2020年,進入中國並躋身中、高檔鐘錶市場的瑞士品牌將超過50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消費稅實施後,瑞士高檔手錶廠家不僅沒有像業內人士想象的那樣“放慢腳步”,反而忙着擴大在華陣營。 擁有浪琴、歐米茄、雷達等知名品牌的瑞士SWATCH集團北京代表處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SWATCH正努力適應中國新的市場條件。
而擁有卡地亞、伯爵、江詩丹頓等著名品牌的瑞士最大奢侈品集團——歷峰集團則繼續向中國推出高檔品牌的産品。2006年10月,歷峰集團下屬的高檔手錶“名士”正式進入中國,並計劃在未來3年,每年在中國至少要增加60個銷售點。
有技術,更要有品牌
“最近3年,瑞士手錶向中國的出口都成倍增長,歐米茄約佔國內高端手錶市場的25%。”在歐米茄(OMEGA)最新的8500/8501型號機芯發布會上,歐米茄全球總裁歐科華介紹説。 歐米茄以陀飛輪技術聞名於世,但這一技術並非它所獨享。事實上,北京手錶廠於1995年自主研製的中華陀飛輪手錶,具有完全知識産權。 令人遺憾的是,即使掌握了技術,國産手錶的市場復蘇似乎依然遙遙無期。
今年2月,天津海鷗手錶集團向媒體公布了2007年高端手錶生産計劃,挑戰高端複雜機械腕錶等高端産品和國際先進技術,形成“雙陀飛輪”、“8天表”、“兩問表”等高檔産品批量生産能力。 就連頗為傲慢的歐科華也承認,“中國製造的手錶在技術上並不差。”但“中國手錶在品牌積累上,還需要時間。” 歐科華説的品牌積累,在上海淮海路、南京路等著名商業街上就可以找到證明。 “這些商業街的商場都不願銷售上海的牌子,清一色國際品牌,上海手錶企業只能打農村市場。”一位原上海手錶廠的銷售經理如此感嘆。
培養消費者對品牌的感情
喜歡收藏手錶的張先生,最近收藏了一款“北京2008琺瑯雙陀表”,這款表的表盤是由銀坯琺瑯盤做的,表殼、帶扣、表針是18K玫瑰金做的,表殼和透底玻璃是藍寶石做的。這是北京手錶廠建廠50周年的紀念表,一共生産了28隻,價格高達20多萬元。 單一産品的成功沒能撐起自主高端品牌的成長天空,“中國奢侈消費品行業需求增長70%,名錶銷售是最典型的奢侈消費品。但是,市場的成熟更多卻表現為進口名錶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中信證券的陳宸&&。 “我們認為,歐米茄面對的市場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手錶市場。”歐米茄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總裁盧克勤説,“如果你獲得了成功,在做消費決策時,你也許會買一塊歐米茄手錶慶祝。我的工作,就是要讓人們喜歡上歐米茄,讓大家對歐米茄充滿感情。” 他説,中國製表企業需要學習如何培養消費者對品牌具有感情,國內手錶製造業也似乎開始認識到,高端手錶的消費市場不是理性的市場,手錶製造是一回事,讓人們喜歡上製造的手錶是另一回事情。 有了強大的基礎,中國手錶業打造品牌需要更加注意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