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快糾正“惡”的公共産品定價機制
    2007-03-27    石朝雲    來源:現代快報
  由於定價機制不合理,我國水、電、氣等公共産品的價格不斷上漲,甚至出現“政府定價,企業賺錢,百姓埋單”的怪現象,引起老百姓不少怨言,對此應當給予高度重視。
  近年來,公共産品價格漲勢兇猛,老百姓苦不堪言。每每漲價,壟斷巨頭總愛高舉光怪陸離的理由,比如,“水價會在老百姓許可和承受範圍之內調整”,“為鼓勵節約用水”,比如“油氣資源屬於戰略性稀缺資源”,再比如,“為抑制不合理消費,需要運用價格杠桿,調升價格水平。”一旦預謀漲價,各種冠冕堂皇的藉口紛紛粉墨登場,令人眼花繚亂。老百姓被千奇百怪的漲價原因忽悠得暈頭轉向,最後不得不忍痛成為砧板上的魚肉。如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劉新民揭開了公共産品漲價的畫皮,直陳定價機制的種種不合理,真讓人恍然大悟,更讓人義憤填膺。
  公共産品定價機制存在哪些主要問題?真實成本難辨識,市場化成漲價藉口;“聽證會”變成“漲價會”;政企合一難監管。以聽證會變成“漲價會”為例,且看劉博士怎麼剝離某些壟斷巨頭的偽裝的:部分聽證會主辦方在會前就和代表達成了默契,一些與政府部門持不同意見的群眾或團體沒有充分發言權,甚至無緣與會。原來他們果真商量好了!此外,按照規定:聽證會前10天送達聽證材料。但由於材料多、專業性強等因素,有些問題甚至還要去實際調查才能了解清楚,提前10天送材料,時間太短。如此一來,不啻於為壟斷巨頭操縱民意、搪塞民意提供了絕佳的良機。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溫桂芳日前指出,從公共産品提供的價格改革角度來看,目前存在一種偏向,就是價格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被一些利益集團所左右。斯言不謬,有媒體去年就刊文指出,只要某某“巨頭”説要漲價,最先出來聲援的往往是主管部門。究其原因,主管部門和壟斷巨頭穿的是同一條褲子,利益均享使他們結成了唇齒相依的鐵盟。
  公共産品一旦價格飆揚,受到衝擊最嚴重的是中低收入者。根據媒體提供的信息看,蜂窩煤走俏,有些人家甚至不敢使用電燈了。對於有一定收入的人來説,合理的漲價不是不能接受,最讓人沮喪的是,“每次説漲價就漲價,根本不告訴人們漲價的依據,也不明示企業的成本。”如今,劉博士已經將公共産品不合理的定價機制大白於天下,老百姓的質疑聲也與日遞高,不合理的定價機制還有何理由存續?有報道稱,北京市將探索採取直接委託、公開招標等方式,將法規規章草案交由中立的專業人士或者組織起草,以避免制度建設中的部門化傾向。既然法規規章都能交由中立人士起草,事涉更廣泛公共利益的公共産品定價機制不更應該中立化嗎?跡象顯示,我國已經進入公共産品漲價周期,在這個關口,清理不合理的定價機制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