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授富豪排行榜”為何震撼校園?
    2007-02-06    姜文華    來源:人民網
  近日,某網站上發布了一份“中國教授富豪排行榜”,馬上引來熱議。據説,此榜單還意外成了學生考研的依據,更有學生認定,考取這些富豪教授的研究生必定大有“錢途”。
  上講&是教授,下講&是富豪,居則超級豪宅,出則奔馳寶馬。近年來,大學教授一直生活在人們欽羨的目光裏──不過,這與社會的尊師重教似乎關係不大,人們所羨慕的是,中國的這些大學教授確實活得瀟灑。
  當然,必須首先明確的是,有一點是值得欣慰甚或説是非常可喜的,這就是,教授們以自己豐富的知識,換來了很高的社會地位與豐厚的財富,無異於以勝於雄辯的事實,再次向人們證明“知識就是財富”此言非虛。想來,這對社會上一度重新抬頭的“上學無用論”是一種很好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人們努力學習科學知識。
  但仔細思之,筆者心中卻平生三重憂慮。憂慮之一在於,富豪教授的“言傳身教”,必然使學生的功利心更進一步增強,使學生對錢的慾望得以強化。試想一下,一旦學生們認定了“錢師出富徒”、“跟着有錢的老師才有錢途”,結果恐怕就是,成天都想著投奔“錢師”,那麼,那些非“錢師”就可能受到冷落,即便是高水準的名師,如果沒錢,恐怕都會被學生從內心深處看不起。而一切均向錢看齊、“錢欲”強烈,又有誰還能指望這些研究生耐得住書齋寂寞?那些國家特別需要的高、精、尖專業,可能因為比較冷門、暫時看起來沒有“錢途”,而不再有人感興趣。長此以往,這些專業後繼是否乏人,就着實堪虞。
  其二,據筆者所知,在國外,高校老師走穴撈外快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比如,素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為風氣的印度社會,大學教授除了稿費,並沒有其他收入來源;而在“金錢至上”的美國,高校老師也並未興起走穴之風。可反觀國內,大學教授像演藝界人員一樣“趕場子”四處演説、講課、作報告、給企業作診斷、當顧問……活動密集、場次頻繁,儼然已成為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時尚”。
  新聞中就説,“有的人每天都在幾種不同的場地穿梭,上午剛簽下一份上千萬的商業合同,下午卻開着奔馳駛進校園,去面對講台下一張張求知若渴的臉。”人的精力終究是有限的,這些被學生喚做“老闆”的大學老師,由於扮演着“二老”的雙重角色,功利心驅使之下,在學術研究和教學方面又怎麼可能全力投入?學生連與之一見都很難得,又怎麼敢指望從他那裏學到知識?不難想見,這種“趕場子忙賺錢”的“時尚”在大學校園裏流行,很有可能會導致大學人文精神進一步淪喪。
  新聞中還説,“在高檔寫字樓裏開董事會,與在三尺講&上講課,感覺一定很不一樣。”值得指出的是,這種“不一樣的感覺”,亦必將吸引更多的科研教學人員去親身體驗,紛紛倣而效之──久而久之,還必將對科研製度和學術環境構成強烈衝擊。
  筆者的第三重憂慮則在於,學術科研人員會不會這樣認為──能帶來錢的學術項目才是好項目?也就是説,其學術價值觀會不會也因此而改變?而從這個排行榜中,人們還“發現”了很多“兼職教授”,假如再進一步推論,能帶來錢的科研人員才是人才,有錢就可以當上教授,那麼,這是否意味着有關方面對人才的評價標準已經改變?現實中,有些人學術水平很難考證,但就因為有錢,就能輕易而舉地獲得一頂“兼職教授”的帽子,而有些將畢生精力和才華都傾注到學術教研中、學術水平很高的人,卻終老混不上一個教授的名頭,這種不公平讓人體味既久,對世道人心又將産生怎樣的震撼力?
  需要聲明的是,説大學教授就得安於清貧,絕非筆者本意。筆者只是希望有關方面能從“中國教授富豪排行榜”中真正讀出點什麼。説到底,中國的科研學術制度的嚴謹度如何增進、學術環境如何改善以及如何更好地促進科技、學術的發展等問題,不容漠視。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