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下“禁補令”是句空話
    2007-01-30    王攀    來源:半島都市報

  中國青年報近日一項調查發現,在12800多名參與者中,52.2%的受訪者對教育部門的“禁補令”明確&&反對,38.6%的人甚至覺得,如果自己是學生家長,無論是否收費,都會鼓勵孩子利用課餘時間補課。(1月29日《中國青年報》)

  教育主管部門的“禁補令”被喻為棒打鴛鴦。對於“禁補令”的減負初衷,學校、家長、學生等都心知肚明,但各方仍舊結成“利益共同體”,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學校、教師之所以願意假期補課在於有市場;家長、學生之所以願意接受補課,在於補課能帶來收益——一些學生因補課成績所有提高——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素質教育下指望短時間內補課的方式很難提高成績;但應試教育主導下,學生短時間內補課提高成績卻很容易。而成績決定一個學生能否上大學,能否上名牌大學,能否有個好工作。由於成績和前途緊密地&&在一起,在城市居民對教育投入“不惜血本”的當下,任何家長都不願看到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學生接受補課也會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所以,“禁補令”的尷尬根在應試教育。
  在應試教育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孤立的“禁補令”顯然無法實行。即便假期學校不補課,家長也會請人給孩子補;學校不補,社會也會補;一些學校不明補,也會暗補。教育主管部門的“禁補令”可以管學校、管教師,但對於家長的自補行為、對於社會上的補課行為也無可奈何。
  而假期補課對於一些家長來説,另一個解讀是,讓孩子有所管教、免得出事。特別是在大城市裏,家長的這種顧忌佔多數。為了不因為學校放假導致孩子無人管教,一些家長就讓孩子上補課班借此拴住孩子。對這些家長來説,補課是名,看孩子是真。這説明,除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非常匱乏。
  補課屢禁不止,在於有各種市場需求,“禁補令”顯然是治標不治本。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