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親密接觸牛糞 3大學生能否再造小崗村
    2006-12-22    吳芳蘭    來源:《市場報》

  薄霧的早晨,安徽鳳陽小崗村西頭新建起來的稻草棚子裏,在整齊排放着的七層培育土層上,密密麻麻長滿了白色蘑菇。昏暗而狹窄的大棚中,苗娟和父親以及幾個農民正忙着採摘蘑菇。
  身形苗條的苗娟搬着一筐新採的蘑菇走進大棚旁的簡易窩棚,30多斤重的大筐在她臂彎裏並不顯得沉重。她捋了捋染成棕黃色的頭髮,隨手拿起一朵蘑菇,吸滿了水分的蘑菇特別喜人,“現在能賣兩塊五一斤,昨天賣了4000多元,現在三個棚已經賣了一萬五了。”苗娟笑盈盈地説。
  21歲的苗娟是安徽科技學院生物學院微生物專業的大四學生,6個月前,她和同學周盤龍、王中華把戶口從學校所在的鳳陽縣遷到了小崗村,建起了九個大棚培育雙孢蘑菇,做起了“新農民”。如今,他們的蘑菇正值第一輪採摘期。
  在其他畢業生忙着找工作的時候,他們3個人已經開始收穫了。

到農村去創業

  2006年春天,安徽科技學院下屬食用菌研究所所長華奇帶着學生去鳳陽縣城東的蘑菇大棚參觀,大棚裏繁星一般的白色蘑菇深深吸引了學生們。苗娟和她的室友周盤龍也在其中。她們倆當時就想,要是能在學校院子裏種一些蘑菇,既可以學習種植技術,也可以有一些收入。回到學校,她們和學習市場營銷的同學王中華聊起種蘑菇的想法,他也十分感興趣。
  幾天后,幾個大學生&&上了城東蘑菇大棚的負責人張超。張超原是鳳陽縣組織部的幹部,下派到城東任黨支部書記。2004年,他用自己下派時帶的4萬元項目資金建起了蘑菇大棚。聽到學生們願意種植蘑菇,張超很高興,但認為種在校園裏成本太高,而且校園人多不利於蘑菇生長。
  一天,學生們接到張超的電話,問他們願不願意到小崗村去幹。原來,張超和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説起這事,正在思考小崗村如何發展的沈浩當即表態,只要大學生來,小崗將提供最大的支持。
  4月底,小崗村的優惠政策出來了:種植雙孢蘑菇可獲得每個大棚一萬元的無息貸款和6500元補貼。但是因為小崗村生産發展基金必須用於本村發展,只有本村村民才能享受,因此條件只有一個——大學生們要把戶口遷到小崗村來。
  堂堂大學生要做農民?苗娟他們遭到了父母的極力反對。
  苗娟家在比較富裕的淮北市農村,為了能落戶小崗村創業,她先斬後奏,直到貸款和土地到位、棚子都搭了一半才告訴家裏。最後父母決定過來幫女兒。來自安慶開發區的王中華,他的城市戶口是父母貸款買的,如今又要轉到農村,父母不能接受。但王中華認準了養蘑菇,死纏軟磨,父母最終默許了他的想法。

與牛糞親密接觸

  小崗村的交通並不方便。從蚌埠下火車,乘車40余分鐘到以花鼓聞名的滁州市鳳陽縣;從鳳陽縣城到小溪河鎮小崗村,還要半小時的車程才能看見“中國改革第一村”的大牌子,再經過半小時顛簸的小路,才能看到費孝通題寫的“鳳陽小崗村”。
  轉眼到了6月中旬,苗娟他們開始購買種植蘑菇的材料,因為購買時間晚材料都漲價了,連稻草也從一斤8分漲到兩角四分,每個大棚成本都增加了五六千元。
  第一次幹農活的情景苗娟至今還記得——從大卡車上卸下3000多根毛竹。建一個大棚需要700多根毛竹,買毛竹已經花了一大筆錢,為了節省成本,大學生們決定自己卸。從來沒有幹過農活的苗娟一個人爬到大卡車上,將十幾米長的毛竹扔下車,才扔了十來根,手上就起了三個水泡。
  更讓兩個女孩子難受的是牛糞。蘑菇要長在稻草和牛糞上,牛糞並不好找。周盤龍通過老師在學校農學院的奶牛廠找到一車牛糞,廠裏看她是學生説不收錢,但要自己拉走。興奮的周盤龍就到校門口馬路上去攔卡車,但是卡車司機根本不以為這個小姑娘是僱主,都繞她而行,最後她只攔到了一輛拖拉機,司機要價150元才肯運到小崗村。
  買原料才是最初的一步,接下來是建大棚。時間到了7月,大學生們住進了小崗村。大棚的初步框架是張超請人幫助建的,而完善大棚及裏面的菌床,還需要至少六道工序,從鋪塑料薄膜到用鐵絲固定菌床,都需要大學生們自己動手。
  與建棚同時進行的是建堆,即培育蘑菇生長的土壤。這是一個繁瑣的工作,要鋪一層稻草再鋪一層牛糞,打大量的水,讓幹稻草和幹牛糞吃透滴水,這樣一直鋪1.6米高。
  苗娟説,盛夏時節,他們要站在鋪好的堆上一層層往上壘,整個人被牛糞的味道包圍着,還要用手把牛糞一塊塊打散。吃飯睡覺,牛糞味都圍繞着苗娟,前幾天她吃不下、睡不着。
  在小崗村新上馬的35個大棚中,除了大學生的9個大棚,其他都是村民經營的,“新農民”和“老農民”同場競技。看見村民的大棚已經趕在了前面,苗娟説自己不能落後。
  “建堆後還需要一層一層地翻過來,分別隔7天、6天、5天各翻一次,那時整天和牛糞打交道,後來都習慣了。”苗娟説。
  夏天太曬,苗娟和她的同學們為了趕進度,每天早晨5點天還濛濛亮時就出發。一開始,愛漂亮的苗娟總是描好眉毛、抹好防曬霜才出門,後來就顧不上這麼多了。
  雷雨過後水溝裏盛滿了水。給大棚加熱需要大量的水,苗娟提着20斤重的水泵,準備抽溝裏的水。一腳下去鑽心地痛,原來一根鐵絲深深地扎入腳。苗娟跌坐在爛泥埂上,拔出鐵絲時,血開始汩汩地流。傷處感染了,足足一個多月才好,而疤痕永遠地烙在了腳背上。
  一個月過去了,苗娟他們開始把發酵好了的牛糞和稻草運進大棚,開始加熱、散熱、補土、大通風等一系列繁瑣的工序。終於可以播種了,10月底,菌床上冒出了星星點點的白色菇頭。

別叫老闆,叫我小娟

  11月11日,當苗娟走在小崗村友誼大道上,不時有村民問苗娟是否需要採蘑菇的人手,苗娟總是笑盈盈地説,要哇。村民幫苗娟採蘑菇,一斤能掙一角錢。
  “和村民相處要講技巧,特別是小崗村。”苗娟笑着説。搭棚那會兒勞動強度大,又連續受傷,學生們就請了附近的村民幫忙,一天工錢30元。一開始,大學生們由於講話不注意和村民起了矛盾,有時一道工序就換了兩批工人,不僅影響了進度,還多支出了工錢。
  “我們慢慢學着和他們相處,一開始他們都叫我們老闆,覺得特彆扭,現在我讓他們叫我小娟,很親切。”不過,苗娟説,在一道工序結束後,自己拿着一摞鈔票給村民付工錢,這時倒還真有些老闆的感覺。
  小崗村多年來一直沒有大學生,今年才有一名學生考上大學文藝類專業,村民總覺得大學生有點高不可攀。看著三個大學生到村裏來落戶,當起農民,幹起農活,他們一開始覺得“肯定不怎麼樣”,後來接觸後有些改變。但大多數村民對大學生種蘑菇前景不看好。
  相對於村民的謹慎,三個大學生則顯得信心十足。苗娟算了一筆賬,她的三個大棚總投入6萬餘元,收入為7萬餘元,這裡還包括自己和家人的工資,因此第一年只是收回成本,而只有擴建才能真正賺錢。她覺得,只要能爭取到貸款就可以發展100個大棚,而只要有300個大棚就可以建一個蘑菇深加工廠。
  周盤龍則想從菌種上下工夫。一個大棚買菌種就要近千元,學習微生物專業的她認為這筆開銷完全可以省下來。她説,母種是從福建買回來進行擴接的,一支試管母種可以培育2700多瓶菌種,而培育技術在學校都學過,自己完全可以操作。
  11月4日,小崗村雙孢菇協會正式成立,王中華當選理事長。11月10日,11個成員開會商量註冊雙孢菇合作社的事宜,最後決定各出3000元。他説,以後合作社將統一負責種植蘑菇的原料採購、生産、銷售等一系列工作,爭取能夠擴棚,建深加工廠。

大學生能改變小崗村嗎

  在外界看來,小崗村有點像扶不起的阿鬥。截至2004年,小崗村已接受了上級及外界支持資金1000多萬元,據當地媒體報道,在“大包乾”20周年前夕,安徽省8個廳局的一把手進駐小崗村,各包一塊,改變小崗村的村容村貌。張家港市長江村為小崗村建起來的葡萄示範園,因與當地人發生矛盾,長江村人再也不來了,葡萄示範園由“大包乾”帶頭人嚴俊昌的兒子承包。
  如今,村裏還住着幫扶單位的援村幹部。來自中國工商銀行滁州市分行的一位幹部説,他們出資20多萬元為小崗村通了水,外界的輸血能使小崗村的面貌發生改變,但小崗村自己還是以農業為主,沒有造血功能。情況還不僅僅如此。村裏兩個當年的帶頭人嚴俊昌、嚴宏昌是堂兄弟,可多年來發展思路不同,村支書從1998年開始都是外派的,幹兩三年就走。
  11月10日,安徽省長王金山一行來到這裡,看望種植蘑菇的大學生。在離開小崗村的時候,他意味深長地説:“小崗村的發展沒有比小崗村自己更有發言權的。”

  相關稿件
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瞄準市場做文章 2007-04-02
卡地亞啟動“靈思涌動女性創業家獎” 2007-03-28
青年失業率高達9.4% 西班牙鼓勵大學生創業 2007-03-26
中關村牽頭發起四家創業投資企業 2007-03-21
農民工返鄉創業成為趨勢 200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