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故事]“行家“撿漏”記
    2009-12-04    作者:韋欽國    來源:經濟參考報

    前段時間,筆者與一位藏友去逛濟南英雄山文化市場,想淘點小玩意,逛了一圈後在一個賣茶壺的攤位前停了下來。朋友對紫砂壺頗有研究,他隨手拿了個壺,看了看説是“新貨”就放下了。老闆一聽説:“哎呀,大哥,一聽兩位就是行家,我這裡有件東西,請兩位給‘掌眼’。”
  老闆拿出一個不起眼的盒子,很小心地掏出了一個紫砂壺。雖然我也在朋友家裏多次接觸過不少款式和年代的紫砂壺,但這把壺乍看上去品相很不錯,頗有點宜興壺的味道。壺通身呈紫紅色,摸上去光滑細膩,古拙素雅,隱隱呈現出紫砂壺特有的“水色”,朋友把玩了一下放下就走。老闆沉不住氣了,説:“二位,魯班門前不弄斧,請二位 留 步 ,還 有 一 件 ,請 兩 位 再 幫 着‘ 掌 掌 眼 ’如何?”老闆又拿出一把小壺,撕去外麵包的報紙。
  朋友一看眼就亮了,但他沉得住氣,和剛才一樣一邊漫無邊際地和老闆説話,一邊很仔細地審視。這把壺泥的品質甚佳,“色不艷、質不膩”,突出特點是方形,大家見過的紫砂壺以圓形居多,但壺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讚譽,這把壺工藝上等,點、線、面的過渡轉折流暢,但當直則直,當曲則曲,壺的流、把、鈕、蓋、肩、腹等各部位都與壺身整體比例很協調。
  老闆説,這把壺出自王石耕之手,由李昌鴻先生收藏,後因各種際會,這件藏品到了他朋友手中,因為朋友家中變故,才不得不……老闆開出一口價8000元,並繃價不降。朋友是真的喜歡,最後好歹以3000元的價格買了下來。回去的路上我們都很高興,以為是真品無疑,“不小心”撿了個大漏。
  但過了沒幾天,朋友苦笑着説經行家鑒賞這件也是贗品,但行家給他留了面子,沒説是贗品,只説是“新品”。當時他之所以看走眼,一是因為壺的品相確實好,二是老闆將壺與王石耕和李昌鴻&&到了一起,意為這是名家壺——搞紫砂壺收藏沒有不知道這兩個人的,李昌鴻是我國為數不多的陶瓷藝術大師,王石耕是民國時期的制壺名家,流傳的作品市場價格都在萬元以上。
  朋友還説,他專門注意了壺底有陽文篆體款“王石耕制”,而贗品多為陰文篆體款。但這把壺確為作假高手配製相似的泥土燒制,成型後用電腦仿製款識製成的,足可以假亂真,又編了個故事,專騙朋友和我這類“二把刀”。
  人人都想撿漏,在“全民收藏”的今天,哪有這麼多漏等着你撿呢?還是先學點專業知識,省得再被騙吧。

  相關稿件
精殘器收藏:要的就是這個“殘” 2009-11-27
“無以倫比•中國體育收藏拍賣會”月底在京舉行 2009-11-20
光大“點金通”投資、收藏優勢兼備 2009-10-30
[收藏故事]郵購上當記 2009-10-30
老舊藥箱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200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