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競爭侵蝕中國傳統湘繡藝術
    2009-11-06    作者:記者 李丹 明星    來源:經濟參考網
  本報訊 在長沙市中心的五一路旁,近500米的路段上零散分佈着十幾家湘繡專賣店。走近未經裝飾的簡易門面,墻上密密麻麻挂滿了各式各樣的繡品,有的則一疊疊的堆積在地上。這便是長沙市的“湘繡一條街”。
  揚帆湘繡的店主施鐘告訴記者,即使是在“湘繡一條街”上,也有不少打着湘繡旗號的蘇繡混雜其中,一般顧客難以分辨。大部分的顧客買繡品是當作會議禮品,為數不多的繡品銷給了來長沙旅游的外地人。由於生意不好,一般按照標價的6折銷售,高價的繡品甚至3到4折就能賣。
  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湘繡,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楚繡和漢繡,在清代形成自己獨特風格。它以畫稿為藍本,“以針代筆”“以線潤色”,融傳統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為一體,是中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但是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與其他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産一樣,湘繡也難逃沒落的命運。
  11歲就開始從事湘繡事業的劉愛雲,已經為湘繡事業默默奉獻了57年的光陰。談及湘繡的現狀,劉愛雲不無惋惜,“市場上的經營者只關注價格貴賤,不看藝術品價值的高低,導致目前湘繡市場呈現‘價低質劣’的惡性競爭。而很多生産湘繡藝術品的民營工廠為了迎合市場,生産的湘繡成本低、價格低廉,圖案也多為駿馬老鷹,消費者常常重價不重質,令高質量的湘繡産品失去了市場。”
  據了解,目前湖南省註冊的湘繡廠約二三百家,但多是幾人或十幾人的家庭式小作坊,主要分佈在沙坪以及寧鄉、牌樓、長沙縣等地。作為“湘繡之鄉”的沙坪,有幾十名繡工的也不超過8家。在近一公里的街道上,這二十多家湘繡製品廠大多生意冷清。
  雖然湘繡製品無一例外都打着手工製作的旗號,但事實上,湘繡傳統的手工製作已逐漸被高效率的機械化生産所代替。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機器刺繡的出現,使湘繡市場受到了衝擊。機器生産出來的湘繡産品良莠不齊,價格低廉,普通消費者不懂得分辨,很容易因此而放棄高質量的湘繡産品。
  湖南省商務廳的數據顯示,在目前的國際市場上,高檔裝飾品蘇繡佔了80%,湘繡僅佔5%;國內市場,蘇繡佔60%,湘繡僅佔30%。湘繡精品獨居一隅,劣質品橫行市場,使得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不得不將湘繡列入搶救保護名單。
  此外,湘繡藝術後繼乏人,陷入“青黃不接”的局面。“刺繡是一件需要耐心的細緻活,如今,願意靜下心來做這項細緻活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劉愛雲説。
  為了挽救陷入困境的中國傳統藝術瑰寶,從年輕的農村姑娘,到退休的技術人員,劉愛雲都樂意傳授給他們自己積累了大半輩子的湘繡從藝經驗,為湘繡藝術培養人才。
  “我樂意為湘繡藝術的傳承培養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就像當年老師手把手將湘繡藝術傳授給我一樣。只有保護優秀湘繡人才的創作積極性,使他們不至於放棄,才能使湘繡藝術品市場走上良性競爭的道路,繼而使湘繡藝術得到長足發展,”劉愛雲説,“目前湘繡的現狀已經引起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的重視,更多的湘繡培訓學校和湘繡博物館將建立,這也為湘繡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創造了條件,相信湘繡今後會發展得更好。”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