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之變:從一桌飯到一條龍
    2009-09-18    張建松 王飛丹    來源:經濟參考報

    首屆上海現代婚禮消費産業博覽會不久前在滬舉行,短短3天內,吸引了6萬多人次參觀,交易額逾億元。
    在開闊的上海展覽中心內,琳瑯滿目的婚紗禮服、精緻藝術的婚紗攝影、款式各異的喜糖請柬、豪華氣派的酒店婚宴、體貼週全的婚禮公司以及價格不菲的結婚房産、黃金珠寶等“一條龍”式現代婚禮産業,在展會現場應有盡有。
    上海郵政還在展會上首次發布了個性化的新人郵票。每張郵票的左邊是一張喜氣洋洋的大紅色剪紙,右邊則是新人的婚紗照和生活照。計劃在10月26日舉行婚禮的陸韻浩夫婦當場就定制了50套。新郎的父親説:“我們家有幾位長輩、親戚居住在國外,他們不能回國參加婚禮,我覺得很遺憾,將這種個性化的新人郵票寄給遠在海外的親朋好友,很有紀念意義。”
    耳聞目睹在家門口附近上演的這場“婚禮嘉年華”,80歲的沈順根老人很是感慨。52年前,沈老伯經人介紹認識了已故的老伴雷兆賢。當年,沈老伯28歲,老伴22歲,在當時都已經屬於大齡青年了,兩人都不敢有過多的擇偶要求,戀愛3個月後就決定結婚“我們結婚時沒有自己的婚房,連婚床都是向房東借的,更談不上什麼聘禮了。”沈老伯回憶説“結婚那天,我下午按照約定的時間,自己騎著三輪車上女方家接新娘。新娘收拾好自己的洗換衣物,坐著我的三輪車一起回來,這樣就算嫁給我了。”
    當天晚上,雙方的親友聚在一起吃了一桌飯。“上世紀50年代的婚宴流行六大菜:一隻蹄膀、一條魚、一隻雞、一隻鴨、一盤紅燒肉、一盤走油肉。”沈老伯説“好不容易配齊的這六大菜婚宴,一共花費40余元,是我當時一個月的工資。”
    相比上世紀50年代婚禮的簡單,80年代的婚禮逐漸講究起來。52歲的王曉方與妻子杜雅珍是在1983年結婚的。“記得當時,我特意到上海天山商廈買了一塊120元的上海牌手錶和3斤絨線,作為給女方的定親禮。”王曉方説。在結婚前一天,杜雅珍特地花5元錢燙了一個當時十分流行的長波浪,王曉方也到理髮店給自己的頭髮吹了風。
    結婚當晚,他們置辦了16桌酒席,每桌18個菜、100元左右。“80年代的婚宴以雞鴨魚肉為主,烹飪上並沒有太多技巧,大都是日常飯桌上的家常菜,比如燉土雞、清蒸魚、肉丸等。”王曉方説“不像現在賓館酒店的婚宴,不僅囊括了山珍海味,還都起了好聽的名字。”

  相關稿件
婚禮進行曲 2009-02-19
雙喜世紀婚禮開啟台灣之旅[圖] 2009-01-14
荷蘭“兒童婚禮日” 2008-07-11
蕪湖街頭上演自行車婚禮 2008-06-30
“輪滑”婚禮時尚又環保 2008-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