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鐘敲響!入遺難,保遺更難
    2009-07-16    本報記者:高風 葉健    來源:

    五臺山現有寺院68座,為中國最早、最大的國際性佛教道場。 新華社發(孟晨光攝)

    五臺山入遺讓人振奮,更給當前申遺熱中的各個景區以啟示:申報世遺應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景區發展應有長遠眼光和規劃,不應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對待世界遺産,應堅守“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不能過度開發,竭澤而漁。

    是否申遺應進行科學論證

    近年來,我國申報世界遺産的熱浪滾滾而來。據了解,在國家文物局備案的預備申報世界遺産的項目多達六十余個,而有申遺意願的景區高達上百個,甚至更多。“某某景區意欲申報世界遺産”的報道更是屢屢見諸報端。
    申遺熱的背後是,世界遺産倣佛一塊金字招牌,一旦申遺成功,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對遺産的保護也會産生一定的作用。
    過去十幾年,我國世界遺産的數目年年都在增加,目前已達到38個,位居世界第三位。這38個世界遺産,幾乎無一例外因世遺光環引來眾多遊客。
    如山西的平遙古城,在申遺成功後的第二年,旅遊收入就從每年18萬元猛增到500萬元;安徽徽派建築的典型代表古村落宏村、西遞申遺成功後,旅遊人數每年呈現100%的增長;再如南京的明孝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産後,由遊客“選到”成了“必到”;此外,龍門石窟、麗江古城、福建土樓、九寨溝、黃龍、武陵源等世界遺産,每到旅遊旺季,經常是“人滿為患”。
    與我國“申遺熱”恰好相反的是,世界遺産委員會出于總量控制和各國平衡原則,近年來對世界遺産申報項目的保護管理狀況、環境景觀、法規體係、遊客管理等提出了更加嚴格、細致的要求,明確提出要向尚沒有世界遺産項目的國家傾斜。對于中國這樣世界遺産數量較多的國家,申報世界遺産可以説是工作越來越難,形勢越來越嚴峻。
    對于“申遺熱”,山西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張世滿表示,申報世界文化遺産要有一定的財力做支撐,需要地方政府拿出一定的人力和資金才能做好這項工作。而在當前申遺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如果一哄而上很可能都空手而歸,因此建議申報地區一定要對申報的遺産項目持慎重態度,要進行科學的論證,不能不講求實際,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成不必要的經濟資源的浪費。

    不應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

    由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缺乏科學的發展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手段,五臺山在應對商業化浪潮襲擊時幾乎“不設防”,結果“清凈佛國”成了“高山鬧市”,並且居民住宅在五臺山核心景區內隨意建設,不僅嚴重破壞了五臺山的自然、文化景觀,更是五臺山申遺的最大障礙,因此成為近年來五臺山費時費力拆遷整治的主要對象。
    有數據顯示,五臺山一期拆遷整治共斥資數億元,花費的人力物力無法統計。
    張世滿説,五臺山只是眾多類似案例中的一例,每每哪個地區要申遺,總會傳出大規模、投入巨資進行整治的消息,這説明我國許多景區都有著“歷史欠賬”,需要大規模整治才能達到世遺組織的要求。
    “根源在于缺乏長遠眼光和長遠規劃,”張世滿説,長期以來,受商業利益的驅動,國內不少景區錯位開發、過度開發現象嚴重,有意無意地破壞了古人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産。讓人憂慮的是,目前國內許多景區仍然沒有樹立起保護意識,在利益的驅動下各種破壞行為仍在繼續。
    業內專家認為,五臺山申遺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啟示之一,便是對待自然、人文景觀,尤其是不可再生的歷史遺産,要建立健全科學的開發、保護與監管機制。即使不準備申遺的景區,也應用世遺標準來規范約束自身的行為,不然仍會走上“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付出沉重、卻又完全可以避免的代價。

    保遺和申遺同等重要

    在第33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上,還有一則消息引人注目———本屆大會決定將德國歷史名城德累斯頓的易北河谷,從《世界遺産名錄》中除名。
    由于易北河沿岸擁有眾多18世紀巴洛克風格的古宮殿建築,與河谷自然景色融為一體,風光秀麗,2004年,易北河谷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然而當地政府在景區中心修建了一座四車道大橋“破壞了文化遺産的原有風貌”,最終被除名。易北河谷也成為自《世界遺産名錄》創立以來、繼阿曼阿拉伯羚羊保護區之後,第二個下榜的景觀。
    本屆大會還決定將三處世界遺産列入《世界遺産瀕危名錄》。它們是:受到過度開發影響的伯利茲珊瑚礁保護區、亂砍濫伐威脅之下的哥倫比亞洛斯卡奧蒂斯國家公園以及保護不良的格魯吉亞姆茨赫塔歷史紀念碑。
    易北河谷被除名,三處世界遺産列入瀕危名錄,為國內許多世界遺産敲響了警鐘: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並非萬事大吉,保護世遺和申報世遺同等重要,甚至後續保護更為關鍵。
    搭文化之臺,唱經濟之戲,是不少景區申遺的出發點和原始動機。在這前提下,國內外不少世遺項目或在面臨開發和保護之間的抉擇時往往選擇了前者,或借世遺的“金字招牌”進行過度開發,承接過多遊客,最終導致世遺價值受到損害,違背了世遺組織設立世遺的初衷。
    在我國,類似現象並不鮮見。在2007年的第31屆世界遺産大會上,由于被認為過度開發和人為損壞,中國有6處遺産被警告並要求整改,分別是故宮、天壇、頤和園、麗江古城、布達拉宮和雲南三江並流。當時,聯合國專家在給予三江並流“黃牌警告”的同時,提醒説:“希望中國享有世界遺産的地方政府都能從‘三江並流’中認識到,成為世界遺産更多地意味著承擔責任和兌現承諾,遠不僅是享受旅遊收益,可以隨意開發那麼簡單。”
    五臺山佛教協會會長妙江説,成為世界遺産後,到五臺山的遊客會更多,管理部門應作好應對準備,加強高峰日的遊客量控制,引導遊客向淡季及周邊景區分散,以減輕旅遊方面的壓力。
    針對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的重申報、輕管理,重利用、輕保護的現象,山西省社科院社會學者譚克儉説,對待世界遺産,應堅守“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不能過度開發,竭澤而漁“申遺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借助世界文化遺産的名片,更好地保護珍貴的自然和文化遺産,而不應被當做搖錢樹或政績工程。”

  相關稿件
五臺山申遺“拆”出來的圓滿 2009-07-16
中國啟動拆遷工程保護五臺山佛國氛圍 200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