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07-03 本報記者:劉剛 苑堅 李雲路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夕陽西下,暑熱尚未消退,張元開着自己的愛車別克凱越來到位於京西的當代商圈。他把車停在一家影城邊,打開後備箱,取出折疊衣架,又從車后座拿出一大包T恤襯衫……擺挂完後,這位27歲的廣告公司職員開始了一天裏的另一項工作:擺攤。
“白領擺攤”現象在成都、福州等城市已不鮮見,他們中有公司職員、學校老師、機關工作人員,還有“海歸”。他們大多有房有車,與以往人們印象中的“地攤族”不同。
已工作了4年多的張元目前在公司的月收入約6000元,他的地攤生涯始於今年3月。
“當時就是覺得挺有意思的,”張元説,“開車路過這裡,看見一些人開着車來擺攤,就想自己也試試。”
從最初的靠朋友幫忙進貨,到自己上淘寶網訂貨,再到現在直接到批發市場拿貨,張元對自己這份副業的敬業程度不比主業差。
“但説實話,真沒掙多少錢,就是圖一樂,”張元説。他覺得,能給自己的愛車掙個油錢,還能和各式各樣的人交流,比一下班就在網上泡着或者和朋友出去喝酒唱歌有意思。
在成都市鹽市口商業區街道邊,有類似張元的“地攤族”。記者在這裡見到陳佳時,她在一塊大紅布上擺放絲襪、耳墜、手鏈、唇膏……然後靜靜地靠在地攤後的墻壁上,等待顧客到來。
作為一名公司市場部員工,程佳月收入約3000元,擺地攤對她來説是一種“時尚生活方式”。
24歲的程佳説,她每個月在這裡擺攤的時間約半個月,每次能掙100元左右。“不僅能增加收入,還能體會一種人生經歷。”
網絡上,“白領地攤族”們熱議着適合擺地攤的地段、如何進貨、如何與顧客交流等,有網友推出“掃貨攻略”,還有人提出了“在地攤中創業,享受單純的快樂”的口號。
網友“琳小樣”的“後備箱練攤成長日記”是網絡論壇上最火的帖子之一。日記中這樣寫道:也許平時炒股坐在電腦前動一動鼠標,就賺取或賠掉數千元;擺攤不一樣,從別人手裏接過帶着體溫的鈔票,特別能體會到生活的滋味。
北京大學教授燕繼榮認為,“白領擺攤”現象基本上可以視為中産階層的休閒生活方式的一種,與時下在中國非常流行的網絡交易平台“淘寶網”如出一轍,只不過一個通過網絡,一個回歸傳統。
“雖然出於不同的目的,有的是為了補貼家用,有的純粹為了好玩,還有的是為以後做生意積累經驗,但歸根到底是比較休閒和松散的,”燕繼榮説,“這些所謂的‘後備箱練攤族’最終收穫的是快樂和一種心靈的滿足。”
晚上11時多,張元開始收拾攤位準備收工了。
張元當天的業績是60元賣了兩件文化衫。“收成還不錯,”他説,“也沒碰上城管。” “真碰上城管怎麼辦?”記者問。
“那就看運氣了,”張元説,“嚴的時候,直接就把貨沒收了,但大部分時候是讓我們‘差不多就收吧’。”
對於“地攤族”,城管部門在探索有效管理辦法。北京當代商圈一位城管工作人員説,目前主要採取的方法是勸導無照經營者離開。
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家胡光偉認為,城市管理部門應該對新出現的事物保持寬容態度,在不會根本性影響城市管理的前提下,“白領地攤族”對於拉動消費和內需也是一種幫助。
燕繼榮教授建議,對於這種民間自發的社會現象,政府不要過多地去限制和干預。“當然如果他們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還是要進行管理。”燕繼榮説,“若能效仿國外的‘跳蚤’市場,專設地點將地攤族集中起來進行管理更好。”
這也是張元期望的,“希望能盡快給我們這些‘跳蚤’提供一個合法的經營空間。”他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