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叢書》第一部分———《北京紫禁城》、《北京天壇》、《北京頤和園》、《北京四合院》和《北京古建築地圖》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
在北京城居住了20年,只知道心裏裝滿喜歡,卻並不明白那些喜歡都為了些什麼。近來讀到清華大學出版社剛剛出版的“北京古建築五書”(包括《北京古建築地圖》(上)、《北京紫禁城》、《北京天壇》、《北京頤和園》、《北京四合院》),突然領悟,原來“帝都”魅力,真真地藏在了這座城市的許多個建築和故事裏,僅僅靠“國際大都市”幾個字,是無法詮釋清楚的。
建築是一道風景!原本,我們研讀建築,就是研讀歷史,研讀城市,研讀文化和藝術。
3000年歷史800年帝都
走在京城的道路上,纏繞大腦的常常會是一些跨越時空的遐想:我站立的這個地方,過去站的是誰?我居住的這座房子,過去住的又是誰……
這類探尋城市故事的念想,可以在“北京古建築五書”裏得到一些答案。這五本圖解豐富的書籍,系統地講述了很多關於老北京的舊址舊事,讓讀者自由穿行在城市歷史時空當中。
600多頁之厚的《北京古建築地圖》(上),收錄了二環路以內1949年前建成的保存完好、價值較高的歷史建築,編者通過實地踏勘和拍攝,精選了302處較為重要而完整的古建築,圖文並茂地介紹其特點和藝術成就,另選擇了719處尚存或者剛剛毀去的古建築,還通過列表註明了其地址和保存狀況。
很多北京歷史知識都可以在“北京古城史略”章節裏獲得。如北京城從公元前1046年建城(當時稱薊城)至今已逾3000年,其間經歷了古薊城、燕上都、唐幽州、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民國北平直至新中國首都北京等許多重要歷史階段。北京城的前身“薊城”就在宣武區廣安門一帶。
作為帝都,北京城的歷史也有800餘年。由“遼南京”直至“金中都”,北京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重要政治中心,為元明清直至今日北京持續作為中國的首都奠定了基礎。
《北京古建築地圖》“北京古城史略”介紹,明北京的規劃設計總結了元大都、明中都(位於安徽鳳陽)、明南京三座都城的豐富經驗,同時還追溯到北宋汴京、金中都等都城的規劃傳統,可謂是與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傳統一脈相承,代代發展的集大成者。而明北京城的大量建築群包括宮城(紫禁城)、禦苑(如三海、萬歲山等)、壇廟(如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等)、陵寢(明十三陵)、四合院、私家園林、寺觀、名勝等等,許多都保留至今。
清朝的北京又是怎樣布局規劃的呢?據“五書”記載,清朝定都北京後,幾乎完全沿用明北京城舊制,在舊有基礎上修繕、重建———今天北京古城中的傳統建築群大都為清代修建。清代對於北京城市建設的最大貢獻在於大規模的皇家園林營建。此外,清北京外城涌現出大量會館。總體來看,明清兩代在凸字形城廓裏的城市形態並無太大變動。
中軸線是北京城最壯麗的城市樂章。“明北京中軸線(形成於1564年)南起外城正門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直線距離近8公里。由五個段落構成序幕、開端、發展、高潮和尾聲,正如一部宏麗的交響樂或一出跌宕起伏的戲劇,實在是中國乃至世界城市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巴黎城市中軸線,形成於1836年,長約3.63公里;華盛頓城市中軸線,1791年規劃,長約2.33公里,如將國會大廈東側道路也計入,則長約5公里)。”
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曾熱烈讚頌北京城的中軸線:“一根長達8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産生。”
古今雜處中西融匯
“北京古城史略”介紹,北京城的建築西化變遷出現在清末。
隨着鴉片戰爭的失利以及素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毀於英法聯軍的暴行,清末的北京城開始了“西化”歷程。洋式建築和西方近代城市基礎設施開始陸續在古老的帝都涌現。
從明清直至民國,北京陸續有不少教堂建成。而1900年以後建造的東交民巷使館區帶來清末北京城市形態最大的變化:在緊鄰內城正陽門、佔地約100公頃(幾乎為紫禁城的1.5倍)的範圍內,形成了西方列國的大型“建築博覽會”,一座城中之城。
在使館區大量新奇豪華的洋樓帶動下,北京城開始颳起了一股“洋風”,出現了許多由外國建築師設計建造的“正宗”西洋式建築。清末的北京還出現了一系列中國工匠建造的倣造圓明園西洋樓樣式的建築。
但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的西方建築師當中掀起一股“中國傳統復興”風潮,之後,又出現了“傳統主義新建築”。
儘管清末和民國時期北京城出現了大量西洋式建築乃至全盤西化的街區,然而截至1949年以前,明清北京城的絕大部分還是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舊城保護與現代化建設糾纏了50餘年,儘管北京的古建築和傳統街區在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進程中消殞了大半,但仍然有相當的數量和規模留存下來,鑲嵌在古今雜處、中西融匯的城市環境之中。
文化遺産永世留存
《北京紫禁城》作者劉暢在書裏評論道:在我的心裏,更急切地感受着一種焦慮———我們的建築師仿佛太沉醉於“偷看”,仿佛,或者説確實,已經忘卻了自己原來搭積木的方式。
我想,這位清華大學建築學教授講這段話的目的,大概就是期望人們把“一洋一中”平靜地並置於心間。畢竟,北京擁有6處世界文化遺産,在世界城市中名列第一。
讓我們重溫建築大師梁思成的話語———這些建築遺存不僅具有獨立的價值,而且曾經以其無與倫比的豐富性和完整性,構成了一個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繼續有傳統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貴的藝術傑作。
古代建築如何與現代時尚共鑄輝煌?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更需要對城市歷史有充分認知的人來好好研究規劃。
也許,華潤雪花啤酒公司聯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開展“普及與傳承———中國古建築研究與傳播合作項目”,目的就在於拋磚引玉。
作為生活在這個既現代又古老的北京城的居民,今天我們可以做的最簡單的事情,或許就是好好讀讀正在陸續出版的“中國古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系列叢書”,並通過照相機的小視角捕捉領略中國古建築的魅力,尋找北京文化的獨特音符,從而感知她的博大精深,進而愛護她,建設她。我們相信,北京是世界的,更是中國的。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責任讀懂她並傳承她恢宏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