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
(美)艾麗斯 施羅德 著
中信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
艾麗斯 施羅德——巴菲特授權傳記作者。因為這本《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艾麗斯 施羅德與本 伯南克、希拉裏 克林頓一起被美國《商業周刊》雜誌評為“2008年度最受矚目人物”。 5月,初夏的北京,這位金髮碧眼的美麗女士向記者講述鮮為人知的巴菲特。
初識巴菲特
“第一次見到巴菲特是在1998年,當時我在一家證券公司工作,主要做保險、證券方面的分析研究。我在春天寫了一篇有關巴菲特所掌管的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的分析報告,同時還給巴菲特先生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要帶一些基金經理或投資人去見他。” “結果巴菲特親自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説沒有問題,歡迎你來。我從來沒有接到過像巴菲特這樣重要人物的電話,當時真不敢想象這是真的。” 雖然時隔10年,艾麗斯 施羅德説起與巴菲特的初次見面,仍是一臉的興奮,當時的情景又浮現在她的眼前。 “他原本計劃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跟我們聊聊,結果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後來他告訴我們,他喜歡保險行業,很喜歡跟我們探討這個行業。之後他開車帶我們游覽了奧馬哈,跟我們一起拍照,還不時地開幾句玩笑。” “巴菲特是一個非常親和的人,而且他願意把自己的財富經驗分享給別人。”這是艾麗斯 施羅德的第一印象。
巴菲特選擇了我
艾麗斯 施羅德曾任摩根士丹利的董事總經理,在擔任6年負責分析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的財務分析師的過程中,艾麗斯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巴菲特,也因此成為了巴菲特的忘年之交。 “於是就有人對我説,你為什麼不寫一本關於這家公司的書呢?我覺得這個想法不錯,後來巴菲特先生知道了我這個想法,就説,好,我鼓勵你寫。當時我還不清楚他到底是什麼意思。”艾麗斯説。 “6個月之後,巴菲特説你在業界是一個一流的分析師,對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非常熟悉,為什麼不辭職專心專意寫一本關於巴菲特的書呢?當時我很吃驚,巴菲特怎麼會讓我為他寫傳記,對我來説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我還在猶豫。” 艾麗斯接着説:“巴菲特先生的投資理念,整個財富的積累過程,人生的經歷都應該有一個人記錄下來。但是,我仍沒有勇氣接受這樣的挑戰。所以,我就建議巴菲特先生自己來寫,但他認為寫作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而對於激勵別人為他工作很在行。他認為我是最好的寫作人選。對於這本書,他只有一個要求,樸實,不要奉承和誇大其詞。這本書的出版,巴菲特先生從未干涉,也不參與。” “巴菲特之所以選擇我,有四點原因。”艾麗斯説:“一是執著的態度,二是專業的知識,三是熟悉巴菲特,四是寫作風格得到賞識。” 這部用5年心血而成的傳記——《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終於在2008年展現在讀者面前,對於這本傳記,巴菲特始終保持着低調的姿態。不管是英文版版稅以720萬美元的天價出售,還是該書預售階段就引發的熱切期待,每當記者問起,巴菲特都笑着説自己希望書能夠賣好,卻始終沒有參加過一場有關圖書的宣傳活動。對於巴菲特對這本書的態度,艾麗斯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情感描寫讓巴菲特不舒服
“寫作5年以來,對這本書的編輯和控制權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當時我們是有共識的,無論我怎麼寫他都不會干預,想採訪誰就採訪誰。並且關於這本書出版的財務安排,巴菲特是不參與的,完全是我和出版商之間的關係,這本書充分反映了我對他的觀點。” “後來當他看到這本傳記的時候,有一部分的內容他是不舒服的,其中包括1977年蘇珊是如何離開他和他分居的,因為他們兩個人分居之後雙方各自都有新的感情夥伴,這一點很多人是知道的,以前也曾經有人寫過這個問題,但是無論如何,巴菲特對這一部分的內容感到不太舒服。因此,當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我和他的關係有點彆扭,他也沒有就這本書接受過任何採訪。他的表現就好像我這本書不存在一樣。” 隨後,艾麗斯又興奮地説:“最近,巴菲特邀請我參加了一次聚會,我們談得很好,關係也有所緩和。巴菲特告訴我,他90%的朋友是喜歡我這本書的,並且這些朋友也認為巴菲特本人應該喜歡這本書。”
愛吃甜食的巴菲特
美國時間5月2日,伯克希爾 哈撒韋公司在奧馬哈城舉行年度股東大會,吸引了全球3.5萬人前來參加。這次股東大會艾麗斯也去了。她向記者描述了一些有趣的場景。 “股東大會是早上8點半開始的,巴菲特仍舊不忘帶一些他愛吃的花生糖和巧克力,邊吃邊談。在會場一側有個購物區,銷售糖果和冰淇淋等食品。大家見巴菲特愛吃花生糖,就都去買花生糖吃,巴菲特吃冰淇淋,大家就去買冰淇淋,不一會這些食品就被賣光了。這就跟買股票一樣,他買什麼股票,大家也跟着買,所以,很多人説只要沃倫 巴菲特做的,我就想跟着做。巴菲特就是有這樣的魅力。” 説起巴菲特的飲食習慣,艾麗斯談起了她的一個經歷。“就算在飛機上也一樣,一次他用私人飛機把我請去,對我來説實在是受寵若驚,但這跟大家想象的私人飛機不太一樣,私人飛機上的空服員並沒有給我們做大餐,就給了一大包的馬鈴薯片,我看他三個小時裏就吃這些東西,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這麼奇怪的飲食習慣。” 巴菲特愛喝可口可樂,喜歡糖果和冰淇淋等甜品。這些對飲食的偏好也影響到了他的投資,比如他買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以前還擁有一些糖果公司,生産巧克力和糖果,後來大家都稱它為牛奶冰淇淋糖果公司。
率真巴菲特
巴菲特的行事風格個性鮮明,艾麗斯給記者舉了幾個事例。 巴菲特的電話號碼很少有人知道,每次與人通電話,他從不介紹自己,如果對方不知道在與誰通話,他會立即挂斷電話。 判斷一個人是否誠實,巴菲特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比如,他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或幾個月當中會問同樣的問題,看你的答案是否一致。他的記憶力非常好,他會記着你的每一次答案。所以,他對任何人評價之前,會先用誠實的標準來衡量,如果你一旦被他列為不誠實的話,不管你有多聰明,也許他會賣東西給你,但不會從你這兒買東西,這是他經商的一個原則。 巴菲特不喜歡跟華爾街的人打交道,因為他認為這些人不誠實。而且他也認為有利益上的衝突,所以不願意與華爾街的人有過多的交往。巴菲特一直是在批評華爾街的,主要是他認為華爾街企業薪酬、激勵機制和客戶利益是不一致的。
感悟巴菲特
艾麗斯説:“五年來我與巴菲特先生交談超過2000多個小時,也採訪了巴菲特的妻子蘇珊和他200多位的親人、朋友、同事,翻閱了巴菲特先生沒有披露過的私人信件和檔案,這些信件和檔案壘起來有半個房子那麼高。這些讓我了解了巴菲特先生的過去,以及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果大家閱讀這本書的話,可以看到巴菲特先生的很多生活細節。” “公共場合的巴菲特是一個很外向的人,在電視上他似乎無所不知,但是在私下裏他是一個內向、依賴於別人的人。他對遠方的人,不認識的人是慷慨的,但是對他的家人是吝嗇的。巴菲特身上存在很多矛盾之處,這也是我認為他最有意思的地方,因此在我的書中有很多地方在探討,這是怎樣一個真實的人,一個實在的人,集合許多矛盾於一身的人。” 艾麗斯希望讀者了解到,巴菲特是在家庭方面做出了很大犧牲的情況下,取得了事業的成功,在他人生早期陪伴自己家人的時間是不多的,因此他的夫人感到過孤獨,覺得自己被忽視了。1977年他的夫人與他分居,搬到舊金山居住,他們分居了30年,但是他們一直保持着婚姻的狀態。 “巴菲特的婚姻關係是非常規的,他的夫人安排了自己的一位朋友(女性)與巴菲特共同生活,這三個人的婚姻一直持續了下來。我剛開始一直對此&&了懷疑態度,我認為巴菲特和他的夫人維持表面的婚姻是沒有意義的,只是給外界看看而已,但是事實上我後來和巴菲特在一起時,我了解到巴菲特每天都給夫人蘇珊打電話,從情感上巴菲特對他的夫人非常依賴,甚至達到了崇拜的地步,因此可以説巴菲特的婚姻關係是非常不同尋常的,儘管他與自己的夫人不住在一起,但是他們的一生還是緊密地&&在一起的。” 艾麗斯還看到了巴菲特人生的另外一面。當巴菲特妻子接受癌症手術時,他表現出無盡的痛苦和哀傷。面對疾病和死亡,面對親人和朋友的逝去,讓巴菲特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和自己家人的親近程度比以前增加了,對金錢的關注降低了,工作在他人生中的重要性下降了,變得對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也更慷慨了,儘管沒有像對全人類那樣的慷慨。 “關於這段寫作經歷對我産生了很大影響,這導致了我的思想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在華爾街工作的節奏是很快的,不怎麼思考人生長遠的事情,每天關注的都是短期的消息,來自新聞通訊社最新的消息,來自股市的變動。這次寫作的經歷讓我更加關注長期的事情,因為我寫作的對像是有着近80年人生經歷的一位老人,這促使我思考這樣一位老人幾十年的人生意義何在?人生中什麼是最重要的?”
作者簡介

巴菲特與《滾雪球》作者艾麗斯 施羅德
艾麗絲 施羅德女士起初是一名審計師,後來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擔任項目總監。在去華爾街擔任證券分析師以前,她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起草並制定了大量會計準則,這些在日後保險業界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在摩根士丹利擔任董事總經理期間,她負責分析師團隊開展保險公司股票業務,在2003年離開摩根士丹利後,開始致力於創作《滾雪球》一書。 施羅德於2002年冬天被《評論》雜誌評為“年度最佳分析師”,同時也被A.M.Best評為“40名最佳矚目人物”和美國《商業保險》雜誌評選的“35名未來之星”之一。艾麗絲 施羅德還與本 伯南克、希拉裏 克林頓同時被美國《商業周刊》雜誌評為“2008年度最受矚目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