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石鳳翔是中國近代的紡織教育家、紡織技術專家和民族實業家,他致力於發展民族企業,並積極創辦紡織學校,為紡織工業培養科技人才,並開創了台灣生産粘纖、錦綸及滌綸的先河。同時,他還組織成立了台灣紡織工程學會,致力於紡織學術之推廣,對台灣的紡織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
左圖:石鳳翔(1893—1967)
右圖:為培養紡織人才,石鳳翔在抗戰期間撰寫了《棉紡學》專著。 |
 |
|
石鳳翔建原大華紡織廠 | 年少有志勤於學
石鳳翔,原名為石志學,於1893年3月3日出生在湖北省孝感縣滑石衝。與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他的祖輩世代務農,早出晚歸,過着清貧的生活。石鳳翔的父親石忠儀為了改變這種困苦的狀況,毅然決定棄農經商,經過多年的努力,家境日漸寬裕。石鳳翔上有長兄石志泉,少年得志,留學東瀛,就讀於知名學府東京大學,研修法律。1907年那年,石志泉歸國探親,看到年方15的石鳳翔淘氣貪玩,不肯用功讀書,很是惱火。家人也早已為他煩神多時,因而母親便讓大哥帶着石鳳翔去日本嚴加管教。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長兄便取其義為他改名為“志學”,希望他能發憤讀書,學有所成。 在日本求學的日子裏,觸目所及的一切給原來那個不諳世事的石鳳翔以極大的觸動。日本的科技發達和經濟繁榮與正處於被列強欺辱、朝廷腐朽的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年少的石鳳翔的心中燃起了從未有過的愛國熱情,他毅然跟隨兄長參加了同盟會,並於1910年武昌起義時,回到國內參加了革命。革命結束之後,大哥石志泉未返回日本,留在了國內,並在大學擔任教職。他所著的法學著作在國內影響甚廣,所培養的學生及故友也多有成就。而石鳳翔則選擇了繼續到日本深造。回到日本的石志翔更加努力地學習,進入了日本京都高等工藝學校研讀紡織。當時,紡織業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年輕的石志翔立志學好紡織,以振興中國實業。畢業之後的他到日本大阪內外棉株式會社西之官第二紡織廠進行實習。實習期間,他始終不忘報國初衷,潛心學習先進的紡織技術,兩年實習期滿後,惜才的日本人欲聘其為青島分廠工程師,但被他婉言謝絕,並於1917年回到了中國。
報國盡在實業中
回到祖國的石鳳翔先是進入了河北省保定甲種工業學校擔任教務長,從事教學工作。半年之後,在湖北省實業廳廳長魏簾希的邀請下,他擔任了該省實業廳的技正,並兼任武昌甲種工業學校教員,後兼任楚興紡織公司視察。當時的楚興公司是國內早期民間資本集團之一,這家紗廠的前身便是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期間興辦洋務、引進英國設備創建的早期官辦棉紡織工業機構——紗、布、絲、麻四局企業之一,其工業基礎雄厚。到這家工廠工作對於學成回國的石鳳翔來説適得其所。 進入楚興紗廠後,石鳳翔在日本所學到的紡織方面的知識以及實習期間學到的先進技術在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工作表現十分突出。同時,他也看到了國內紡織廠和日本紡織廠之間的巨大差距。雖然國內的企業也引進了國外先進的設備,但是由於受中國傳統手工業行會傳統的影響,管理方法落後,生産效率低下,很難與國外的紡織同行相競爭。於是,他興起了創辦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紡織學校的念頭。經過努力,石鳳翔於1918年興辦了楚興紡織學校,擔負起了教書育人的重責。在學校,他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治學原則,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專業人才。 1921年,楚興公司在河北省石家莊設立大興紡織廠,然而經營這家工廠並不順利,由於所購買的紡織機器不當,很長時間沒能正常開工。為此,楚興公司總經理徐榮庭特派石鳳翔接任了該廠。在大興廠工作期間,石鳳翔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管理才能,他所制定的措施實施得力,工廠的效益不斷增長,完全扭轉了原有的頹敗局面,獲得了廣泛的讚譽。在石鳳翔的領導下,該廠所生産的
“山鹿”、“八卦”等品牌粗細布,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有力地阻止了外國産品對中國市場的大力傾銷。雖然當時國內戰火紛飛,但是大興紡織廠還是獲利豐厚,在北方各省的工廠中鶴立雞群。 二十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十多年間,石鳳翔始終堅持不懈地致力於振興中國的紡織工業。由他先後籌劃、設計、督建及經營的裕華、大興、大華、廣元、大秦等5家紡織廠,都取得了較好的業績。尤其在大華廠和廣元分廠的建設中,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為抗戰時期國內紡織工業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西北紡織繁榮起
正當石鳳翔和他的紡織事業蓬勃發展之時,國內的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原因在於日本對中國的狼子野心。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日本人就開始在我國華北地區大力擴張其勢力,不斷地收買由中國人經營的紡織廠。特別是在“九.一八”事變後,國內形勢更加緊張,廣大農村經濟凋敝,國民購買力迅速下降,加上日貨的傾銷,許多抗風險能力較差的小型民營企業紛紛倒閉,就連實力雄厚的大興紗廠也是産品積壓,連年虧損。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狀況,石鳳翔與總公司的董事長蘇汰余商討相關的處理方法。 石鳳翔審時度勢,對時局進行了縝密的分析,提議將大興紡織廠遷移到當時經濟較落後的大後方——中國西部,認為這才是工廠發展的長久之計。在同仁的熱烈討論之下,最終通過並確立了由石鳳翔提出的向西部發展的思路。而在當時,社會各界的愛國人士也紛紛提出開發西部經濟,發展民族工商業,抵抗日本侵略的口號。西部地域廣大,人煙稀少,在何處建廠成了一個難題。經過考察,他們認為陜西的西安處於關中平原的産棉區,雖然當地交通不便,但其機械紡織業尚屬空白,所需的紗、布均靠外地運進,其市場前景廣闊,適於建廠。 1934年9月,大興公司決定在西安創辦大興紡織二廠,石鳳翔被聘任為經理兼廠長。同年10月,他率領八人到達西安,在省主席邵力子和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支持下,在西安城北購地122畝,開始進行大興二廠的基礎建設工作。後來又從石家莊運來細紗機和粗紗機,還訂購了瑞士紡紗機10000錠、日本細紗機5000錠,購買日本式自動布機320&。經過一年半的施工和安裝,大興二廠於次年7月正式投産,該廠成為近代以來西北地區的第一個機器紡織廠,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大興二廠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投産不到半年即有盈餘。當時,總公司董事長蘇汰余到西安考察新廠,對西北市場前景十分看好,於是決定擴充規模。在工廠的經營中,石鳳翔對發展生産、改進技術、提高質量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對販布的商販和售棉的農民也盡量給予方便,招待其膳食住宿,致使工廠聲譽大振。在這期間,為了抵制日本所生産的布匹,石鳳翔創立了雁塔牌細布,確保該細布無論在外觀、色澤、手感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深受用戶好評,暢銷西北地區。 為了培養紡織人才,他在抗戰期間撰寫了《棉紡學》專著及《紡織業與抗戰建國》等論文,並於1941年8月創辦了大華紡織專科學校,自己出任校長。在他辦廠的期間內,由於戰亂,工廠也遭受了很多挫折,幾經毀損又重建。抗戰終於結束了,時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部長的陳啟天曾邀請石鳳翔出任中國紡織建設公司要職,接管日産各廠,但被石鳳翔以工程技術人員不宜做官為由拒絕。之後不久,他被推舉擔任裕華、大興、大華三公司總經理,常年奔波。
台灣再續紡織情
石鳳翔與台灣結緣,是在1946年。那時候,他因為公事要去美國考察並購買紡織設備,回程時正經過台灣,他就在此短暫逗留了一段時間,詳細考察了台灣的紡織工業現狀。經他觀察發現,當地的工業十分落後,沒有一家像樣的紡織企業,如能建廠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於是回到內地以後,他立即提議董事會通過在台灣設立大華紡織廠。為了建立工廠,他從陜西運去了一萬擔棉花,並從美國購置了設備,選派廠長、主任、工程師等班底到台灣建廠。1947年,裕華、大興、大華三公司聯合組成裕大華紡織資本集團,石鳳翔出任集團總經理,並兼任集團在武漢創辦的江漢紡織專科學校校長。 1948年,由於中國時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集團中止了對台灣工廠的投資,懷着對紡織實業的熱愛,石鳳翔用西安大秦毛紡廠停産後未分紅的50萬美元,和上海大生公司15萬錠紗機在台灣新竹創立了大秦紗廠,並舉家遷往了台灣。在資金短缺及當地工業落後的環境下,石鳳翔出色地領導完成建廠工作,順利開工。到1958年,該廠已擴充為4萬紡錠和800&織機的大廠了。 除了管理工作之外,石鳳翔還十分關心台灣化纖工業的發展。當時台灣的化纖工業十分落後,市場主要由外國人主導。他深受觸動,立志要為台灣的紡織工業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於是,他在台灣找到一些知名的資本家一起融資,成立了中國人造纖維公司,在他們的努力下,台灣終於在1957年生産出第一根人造粘膠長絲,從此結束了台灣不能製造人造纖維的歷史。以後的幾年中,又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相繼研發出新的紡織技術,其所生産的産品,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雖然在滌綸的短纖維的品質上與日美無法抗衡,但他始終把提高該纖維的品質作為一直追求的目標。 除了日常的經營外,石鳳翔還十分熱心於紡織學會的活動。他經常和台灣紡織實業界的人士交往,積極參與紡織工廠作業手冊、紡織品標準的制定等活動。他在1958年提議建立的台灣中國紡織研究中心有效地保證了出口的紡織品的品質,並且促進了台灣紡織工業的良性發展。 1967年,石鳳翔在&&走完了他人生的旅途,他對中國西北地區以及台灣的紡織工業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的子女秉承他的遺志,在他去世之後成立了“石鳳翔先生紀念基金會”,用以獎勵那些在紡織、化學及工業等方面有優異表現的學生。 時光荏苒,如今台灣的紡織化纖工業依舊蓬勃發展着,但無論何時,只要提起台灣的紡織工業,相信人們都不會忘記“石鳳翔”這個名字。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STS中心)
[相關報道] 劉銘傳:“台灣近代化的奠基人”
劉銘傳作為台灣第一任巡撫,成功地在台灣推行了改革,被譽為台灣近代化的奠基人、台灣近代化之父、工業化的先驅。他在治理台灣任內,整頓吏治、協調民族關係,開發資源、創辦鐵路、發展郵電業,在繁榮經濟和勃興教育文化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效,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