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充滿神奇的世外桃源
    2009-03-04    本報記者:景如月 任會斌    來源:經濟參考報

資料照片

  這裡挺拔峻峭,遍鋪金色,有世界上罕見的沙峰;這裡景色綺麗,湖泊點點,有“神泉”晝夜噴涌;這裡充滿神奇,人類未涉足的地域有1萬多平方公里。
  這裡是享有“金沙勝境”之稱的巴丹吉林沙漠。

傳説

  “天漠漠兮地接天,戈壁風勁沙飛旋”。面對一望無際的沙漠,人們往往心生畏懼,然而,走進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人們不禁讚嘆它的美麗壯觀。
  位於內蒙古最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是阿拉善沙漠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景觀。
  在地圖上,金色沙海如同地毯展開。奇峰、鳴沙、湖泊、神泉、寺廟,被稱為巴丹吉林沙漠“五絕”。
  當地一些老牧民説,“巴丹吉林”一詞為蒙古語譯音,由“巴岱”演變而來。“吉林”一詞,一種説法是由藏語音“哲讓”演變而來,意為“地獄”,形容沙漠環境惡劣;另一種説法是蒙古語數詞,意為“六十”,形容沙漠中湖泊眾多。
  對於“地獄”之意,當地居民不予認同。一些老年牧民説,巴丹吉林沙漠水源豐富,腹地很多地方生機盎然,之所以得名,是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説。相傳很久以前,沙漠邊緣住着一位名叫巴岱的蒙古族牧民。有一天,巴岱因迷路誤闖沙漠。他一路前行,艱難跋涉,饑渴交加,筋疲力盡,正當萬念俱灰之際,突然發現前方沙山下一片湖水蕩漾。
  巴岱在沙漠中先後發現了60個湖泊(當地俗稱“海子”)。後來,人們把巴岱發現的第一個湖泊稱作巴丹湖,巴丹吉林沙漠由此得名。
  據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塔拉介紹,考古隊在巴丹吉林沙漠發現了幾十處人類遺址,歷史跨度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至元明等朝代,並收集了石器、陶器、瓷片等文物。
  記者在阿拉善右旗採訪時,恰逢當地文物部門從巴丹吉林沙漠新發掘出一隻完整的陶鬲,經有關專家鑒定,屬於周朝晚期器物。
  追溯古代社會,在巴丹吉林沙漠,確實存在一些適宜人類居住的區域。
  與其他沙漠中沙丘柔緩地起伏不同,挺拔陡峭的沙峰是巴丹吉林沙漠“特産”。
  阿拉善盟宣傳部副部長白志毅告訴記者,巴丹吉林沙漠下主要是低山丘陵、山間凹地。以此為根基,形成了眾多高聳雄偉、陡峭林立的金字塔狀沙丘和大沙山。
  白志毅介紹説,巴丹吉林沙漠海拔1100米至1600多米,沙峰相對高度200米至500米左右。海拔1609.59米的必魯圖沙峰,相對海拔超過500米,比撒哈拉沙漠最高峰阿爾吉利亞沙峰高出70多米。
  遠看必魯圖沙峰,偉岸挺拔,就像一座高聳入雲的“金山”,蜿蜒的沙脊峭如刀刃,景觀神奇好看。
  作為世界上罕見的鳴沙區,巴丹吉林沙漠中心地帶的沙山可隨風而鳴。嚮導告訴記者,每逢大好天氣,游人從二三百米高的沙峰上順坡而下,人會被隆隆的聲響包圍,聲響巨大、沉悶而震撼人心。

“神泉”

  沙漠可怕之處是極度缺水。然而,在巴丹吉林沙漠水資源豐富。
  據內蒙古地質部門勘查,巴丹吉林沙漠至今已發現大小不一的海子144個,這些海子主要分佈於沙漠東南部,與高大沙山相間分佈。從高空俯瞰,海子嵌在沙山和沙渦中,有些像鏡面,有些如月牙,波光粼粼,宛若閃閃的蔚藍色寶石鑲嵌在金色綢緞上。
  從高處望去,這些蔚藍色的海子千姿百態,美不勝收。由於沙漠蒸發量大,海子水中積蓄了大量鹽分,因此,沿水線形成了白色鹽鹼圈。在水中和岸邊,生長着蒲草和蘆葦。有些海子岸邊,生長着沙棗、白楊、柳樹、芨芨草等。
  作為巴丹吉林沙漠最大最深的海子,東諾日圖海子水面約2205畝,最深處約28米。從沙峰上俯瞰東諾日圖海子,藍天、白雲、金黃的沙山倒映在水中,加上飄搖的小木船,枯黃的蘆葦和蒲草,如同一幅濃墨重彩的山水畫。
  除了眾多的海子,在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和北部,地質學家發現了兩個非常大的湖盆,其中西部的古魯乃湖盆呈南北走向,約180公里長、10公里寬,北部的拐子湖呈東西走向,約100公里長、6公里寬。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海子都有泉眼補水,很多泉眼較大,游人站在岸邊,可以看見泉水噴涌擾動起大如鍋蓋的水花。
  音德日圖海子有一個被當地農牧民稱為“神泉”的泉群,名冠巴丹吉林沙漠諸泉。在音德日圖海子四週,草木密布,水退後露出的地面上結着厚厚的鹽鹼皮,踩上去啪啪響。
  記者發現,距岸邊三四十米處,有一塊長滿野草、露出水面不足1米的岩石,泉水從岩石上的孔縫中噴涌而出。
  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這塊岩石不足3平方米,傳説岩石上的泉眼有108處,水質非常好,因此,他們時常攜水壺到此接泉水飲用。

“世外桃源”

  位於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廟海子,又名蘇敏吉林海子,是沙漠腹地最美麗的景點之一,吸引眾多國內外攝影師前來采風。
  廟海子被3座大沙山包圍,湖邊還有大片的平地,儘管只住着3戶人家,但巴丹吉林嘎查(村委會)的駐地就在這裡。
  廟海子因湖畔有一座藏傳佛教寺廟而得名,寺廟院落不大,剛剛修葺過,正殿墻面白、紅、黃色相間,彩瓦飛檐,雕梁畫棟,墻壁上繪滿了佛教壁畫,藏經閣裏擺放着很多布裹的經書,廟裏燃着酥油燈和香,莊嚴肅穆。
  巴丹吉林廟建有一人多高的圍墻,臨近湖邊矗立着一座白塔。廟後緊挨一座高大的沙峰,旁邊生長着高大的白楊和柳樹。
  臨近黃昏,夕陽灑在沙山和湖面上,水面映出寺廟、沙山和樹木的倒影,海子邊居民喂養的山羊和鴨子隨意而悠閒。
  據記者了解,廟海子旁的寺廟名為巴丹吉林廟,建於1775年,正殿建築分上下兩層,面積近300平方米。
  年輕的喇嘛哈斯烏力吉説,相傳建設寺廟時,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是靠人力背運及牦牛和羊群馱運,費盡了艱辛。
  還有一件神奇之事,廟海子邊上有幾眼“靈泉”,叫“聽經泉”。其中岸邊的一眼泉水出水處大若碗口,廟海子裏還有更大的泉眼,噴涌而出的水花比兩三個臉盆還要大。
  海子邊的居民告訴記者,當旁人高聲呼喊或使勁跺腳時,廟海子的泉眼會更猛烈地噴涌,聲音過後又會恢復原樣,頗為神奇。
  一些居民説,昔日廟內喇嘛眾多,每當喇嘛高聲誦經,海子裏的泉水就會泛起成片成片的水花,“聽經泉”由此得名。

  相關稿件
新疆沙漠南緣成功試養白斑狗魚 2008-11-17
沙漠風光“醉”游客 2008-11-10
沙漠化已對敦煌境內文物古跡造成嚴重威脅 2008-09-25
新疆:動車組將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行駛 2008-09-09
塞上歸來不看沙 寧夏沙漠旅游獨步全國 2008-09-01